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首页 乡村治理 查看文章

“十四五”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成效显著 四项关键举措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来源:乡村振兴网
发布时期:2025-9-16 14:05
阅读:170 回复:0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


9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专题聚焦“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在回应“近年来中央加大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投入力度,具体采取哪些措施、取得何种效果”的记者提问时,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明确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始终坚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理念,与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全力推进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工作,切实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具体通过四项核心举措实现突破。

一是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为守护耕地数量根基,“十四五”期间国家出台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将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精准落地上图,并建立严格的耕地数量考核问责机制,以刚性约束守住耕地红线。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较2020年增加2800万亩,实现耕地数量稳中有升。同时,我国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持“以补定占”原则,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确保补充耕地在数量和质量上均达到平衡标准,从制度层面杜绝“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现象。

二是坚定不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耕地质量的关键举措。“十四五”期间,中央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累计投入超7000亿元,2024年中央财政亩均投入标准进一步提高至2000元以上,以“一平(田块平整)、两通(通水通路)、三提升(提升地力、产量、效益)”为基本标准,结合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特点,分区分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目前,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配套建成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700多万处、水渠1000多万公里、田间道路1200多万公里。

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不仅显著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在节本增效方面成效突出:众多原本“望天收”的无水源田块,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的根本性转变;在近年各类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高标准农田覆盖区域普遍实现“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成为保障粮食产量的“压舱石”。此外,我国从严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回头看”与专项整治行动,对已建成项目逐个“过筛子”,发现问题立行立改,绝不留隐患;同时健全工程质量全过程监管体系与长效管护机制,确保高标准农田“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

三是积极推进退化耕地治理。针对不同类型退化耕地,我国实施分类治理,守护耕地生态与长期产能。对于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黑土地,“十四五”期间统筹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性耕作、土壤侵蚀防治、肥沃耕层培育等综合措施,大力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累计保护黑土地超4亿亩次,治理侵蚀沟3.3万条,有效遏制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的退化趋势。

在南方酸性土壤集中区域,支持重点县实施酸化耕地治理,累计治理面积达720多万亩次,治理后土壤pH值平均提高0.5,耕地产能提升约10%。针对盐碱耕地,采取“以种适地”(培育耐盐碱作物品种)与“以地适种”(改良盐碱地适配作物)相结合的路径,科学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让更多“不毛之地”变身“希望田野”。

四是全面开展土壤普查。2022年,我国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距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上世纪80年代开展)已时隔40年。此次普查作为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对全国约110亿亩农用地及部分未利用地土壤开展“全面体检”,目前已进入调查成果形成阶段。通过普查,将全面掌握我国耕地质量现状、土壤养分状况、障碍因素分布等关键数据,为后续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精准推进耕地质量提升、科学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提供坚实的基础数据支撑。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