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首页 振兴顾问 查看文章

解码中国粮食稳产保供之道:端牢中国饭碗 夯实强国根基

来源:乡村振兴网
发布时期:2025-9-16 13:47
阅读:180 回复:0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是关乎14亿多人民生存的大事,也是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根基所在。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跃上1.4万亿斤新台阶,这一沉甸甸的成绩,彰显了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坚定决心与强大能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稳产保供之路,一系列务实举措、创新实践与长远谋划,勾勒出一幅守护“大国粮仓”的生动画卷。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粮食产能的提升,离不开耕地与种子这两个“要害”。

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在广袤大地展开一场“沃土变革”。一块块平整的田地,排灌设施一应俱全,道路通达田间地头,昔日靠天吃饭的“望天田”,摇身一变成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田”。据统计,截至2024年,我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这些农田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 - 20%,成为粮食高产稳产的坚实阵地。以东北黑土地为例,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深松深耕等措施,黑土地肥力持续提升,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吉林省梨树县,推广“梨树模式”,秸秆还田、免耕播种,让黑土地“耕”新焕发生机,玉米单产逐年提高,成为全国粮食高产示范县。

种业,被誉为农业的“芯片”,是粮食增产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2024年,又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诞生,为粮食丰收注入强劲动力。水稻领域,超级稻品种不断刷新产量纪录,耐盐碱水稻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有望让更多盐碱地变为“米粮仓”;玉米方面,适宜密植、抗倒伏、高抗病的新品种广泛推广,推动玉米单产持续提升。在新疆,部分地区通过种植密植型玉米品种,配合精准灌溉、科学施肥等技术,玉米亩产量突破1500公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推动单产提升,我国启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集成推广先进技术模式。合理密植,让农作物充分利用阳光、土地资源;精量播种,确保每一粒种子都能在最佳环境中生长;一喷多促,通过一次喷施多种药剂,实现促生长、防病虫害、抗倒伏等多重功效;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施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这些技术在全国702个县整县整建制推进,成效显著。过去,我国玉米种植密度普遍较低,每亩3000 - 4000株,如今,在技术引领下,不少地区达到5000 - 6000株,甚至在新疆部分高产田,达到每亩7000多株,单产大幅提高。2024年,全国粮食亩产达到394.7公斤,比“十三五”末提高12.5公斤,单产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超过60%,成为推动粮食增产的“主力军”。

奏响供需平衡“和谐曲”

农业生产,不仅要追求产量,更要顺应市场需求,优化结构,提升品质。

针对大豆油料进口量大的现状,我国持续发力提升国内产能。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大豆种植面积稳步扩大,产量逐年攀升。2024年,我国大豆产量达到2065万吨,大豆自给率比2020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在黑龙江、内蒙古等大豆主产区,采用大豆良种良法配套、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技术,既保障了大豆种植面积,又提高了土地综合产出效益。同时,油料作物产量也实现增长,2024年达到3978.7万吨,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和单产双提升,为我国油脂供给安全增添了底气。

在提升产量的同时,我国大力推广优质专用小麦、优质食味稻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如今,市场上各类优质农产品琳琅满目,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在河南,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面粉制作的面包、面条等食品口感更佳,深受市场欢迎;在江苏、浙江等地,优质食味稻品种如南粳46、苏香粳100等,以其软糯香甜的口感,成为消费者餐桌上的“新宠”。这些优质农产品,不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还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织密防灾减灾“防护网”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给粮食生产带来严峻挑战。增强粮食生产韧性,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一环。

我国不断强化灾害预警预报能力,气象、农业等多部门协同合作,构建了精准高效的气象灾害预警体系。通过卫星遥感、地面监测站等多种手段,实时监测天气变化,提前发布灾害预警信息,为农民争取防灾减灾时间。在台风、暴雨等灾害来临前,预警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广播电视、农村大喇叭等渠道,及时传递到千家万户,指导农民做好防范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农田水利建设与沟渠整治,是增强农业抗灾能力的基础性工程。各地加大投入,新建、修缮一批水库、灌溉渠道、泵站等水利设施,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在南方水稻产区,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有效应对了洪涝、干旱等灾害。在北方,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滴灌、喷灌等设施在广袤农田铺开,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增强了农作物抵御干旱的能力。

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农业应急救灾中心的建设,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中心配备了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如大型排灌设备、植保无人机、联合收割机等,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组织力量开展抢险救灾、抢收抢种等工作。在2024年部分地区遭遇洪涝灾害时,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迅速响应,调配排灌设备排除田间积水,帮助农民及时恢复生产;植保无人机则发挥高效、精准的优势,对受灾农作物进行病虫害防治,降低灾害损失。

稳住农民种粮“基本盘”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才能让他们安心种粮。

国家持续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农业保险从最初的保物化成本,逐步升级到保完全成本、收入保险,为农民种粮撑起“保护伞”。如今,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已实现全国全面覆盖。以玉米种植为例,在遭遇自然灾害导致减产绝收时,农民不仅能获得种子、化肥、农药等物化成本赔偿,还能根据种植收入保险,获得相应的收入补偿,大大降低了种粮风险。

粮食储备收购政策不断优化,通过托市收购、临储收购等方式,稳定粮食市场价格,确保农民种粮有钱赚。在粮食丰收年份,当市场价格过低时,国家及时启动最低收购价政策,敞开收购农民手中的粮食,避免“谷贱伤农”。同时,积极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鼓励粮食加工企业、贸易商等参与粮食收购,拓宽农民售粮渠道,提高粮食流通效率。

此外,各地还通过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粮食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在一些粮食主产区,建设粮食深加工园区,将稻谷、小麦等加工成大米、面粉、食品等产品,不仅消化了本地粮食产量,还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一些地方还探索“订单农业”模式,农民与企业签订种植收购合同,按照企业需求种植优质品种,既保障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又提高了农产品价格稳定性,让农民种粮更有底气。

拧紧粮食安全“责任阀”

粮食安全,人人有责。粮食安全保障法明确了各级党政部门负责人、各个部门在粮食安全方面的责任,为压实粮食安全责任提供了法律依据。

我国严格开展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将粮食安全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重要内容,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从省级政府到县级政府,各级党委政府将粮食生产作为重要任务,制定粮食生产目标,分解落实到乡镇、村组,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达标。对在粮食生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地区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问责处理。

在考核指挥棒的引导下,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一些地方设立粮食生产专项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一些地方加强耕地保护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粮食面积在高基数上保持稳定。2024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7.9亿亩,比2020年增加了3800多万亩,为粮食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粮食安全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当前,夏粮已实现稳产丰收,早稻增产,秋粮面积稳中有增且长势正常偏好,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有良好基础。但我们仍需保持清醒,利用好最后的田间管理与防灾减灾时间窗口,确保秋粮颗粒归仓,向着全年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的目标全力冲刺。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场持久战,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未来,我们要继续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持续提升粮食产能,优化粮食结构,增强粮食生产韧性,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压实粮食安全责任,不断巩固和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为实现强国复兴提供坚实的粮食支撑。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