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首页 政策法规 查看文章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网站
发布时期:2023-6-1 16:22
阅读:458 回复: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安排部署。为确保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做好202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农业强省为目标,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促进共同富裕,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推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新成效,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夯实基础。

一、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1.毫不放松抓好粮食和大豆油料生产。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打造沿黄“齐鲁粮仓”,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亿亩以上,粮食产能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积极开展“吨粮县”建设,支持德州市“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支持开展小麦“一喷三防”。深入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建设一批高标准、优质专用大豆和花生生产基地,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稳步开发盐碱地种植大豆。落实稳定提升粮食综合产能激励、产粮大县奖励、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最低收购价政策。发挥农业保险风险保障作用,推动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产粮大县全覆盖,支持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严防“割青毁粮”。

2.构建多元化食物体系。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优化种植业、养殖业结构。加强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稳定生猪生产,加快蛋禽、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生产,肉蛋奶总产量稳定在1500万吨。优化优质饲草料多元供给,促进青贮玉米、苜蓿、燕麦等种植。建设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10个。实施老旧果园更新改造工程,加快新优特果品发展。培育壮大食用菌和藻类产业。大力发展陆基和深远海现代装备设施养殖,启动“国信2号”大型养殖工船建造,创建3—5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水产品总产量稳定在850万吨。

3.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加快省级区域性粮食安全应急保障基地建设,完成粮食应急供应网点改造提升任务。加快推进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打造“齐鲁粮油”公共品牌升级版。强化以能繁母猪为主的生猪产能调控,提升猪肉收储调控能力。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落实交通运输、减税、贴息贷款等措施,抓好种子、化肥、农药等重要农资生产、储运、调控。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健全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提倡健康饮食。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4.加强耕地保护利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带图斑、带位置、带规模下达耕地保护任务,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实行部门联合开展补充耕地验收评定和“市县审核、省级复核、社会监督”机制,确保补充的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产能不降。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探索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管控机制,明确利用优先序,加强动态监测,有序开展试点。全面铺开全省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深入实施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有序推进耕地后备资源治理及盐碱地耕地提质改造。

5.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新建高标准农田187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57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76万亩,开展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全面推行高标准农田县乡村三级管护责任人制度。推进11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全部开工建设,加快完成14处中型灌区改造任务。加强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注重与灌区骨干工程衔接配套。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农业深度节水控水。

6.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优化完善农业气象观测设施站网布局,分区域、分灾种发布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加强农业生产防灾救灾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应急能力,健全基层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大力开展统防统治作业。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巩固免疫无口蹄疫区和免疫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区(无疫省)创建成果,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常态化防控和重点人兽共患病源头防控。

三、提升农业科技和设施装备支撑能力

7.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鉴定、评价、利用,扩建山东省农作物、抗旱耐盐碱植物、水产等种质资源库和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深入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开展主要粮油、蔬菜、畜禽、水产、耐盐碱植物等新品种培育,促进重要农产品品种迭代升级。开展生物育种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规范种植管理。创建国家现代种业振兴先行区,聚集种业创新资源,支持黄河三角洲种业创新产业园建设。推进农作物种业基地建设,提高种子繁育标准化水平,提升良种综合生产能力。实施水产种业企业扶优行动。

8.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建设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及小麦、玉米、马铃薯、智能农机装备等省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盐碱地生物农业试验示范区建设。实施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提振行动,加快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条创新。优化调整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推动引领性农业技术快速转化应用。深入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

9.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布局建设一批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集中连片推进老旧蔬菜设施改造提升。加快发展果树避雨、防霜等设施栽培。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和水产养殖池塘改造升级,鼓励发展工厂化集约养殖、立体养殖等新型养殖设施。加快粮食烘干、农产品产地冷藏设施建设。科学利用盐碱地、空闲地、废弃地等发展设施农业。

10.加强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开展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加强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和蔬菜、果品等专用机械、山地丘陵机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研发应用,推动水肥一体化、饲喂自动化、环境控制智能化等设施装备技术研发应用。开展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和全省“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机化示范县建设。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探索与作业量挂钩的补贴办法,推进粮食烘干成套设备补贴试点工作,扩大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实施覆盖面。

四、推动乡村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11.做强农业全产业链。统筹抓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创建,搭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平台,培育一批百亿级农业“链主”企业,梯次打造沿黄肉牛、沿黄大豆等7—8个千亿级和一批五百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现代农业强县10个。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建设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10个。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改造提升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支持分级分类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强化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培育认定现代流通强县10个。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产品市场供应,确保农产品物流畅通。

12.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制定预制菜产业标准体系,培育预制菜“十大品牌、百强企业、千优产品”。以沿黄河、大运河、齐长城、黄渤海四大文化体验廊道和沿胶济铁路文化交通线建设为重点,深化文旅融合,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创建一批乡村旅游重点镇村、精品文旅名镇、旅游民宿集聚区及研学基地。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打造“黄河大集”等新业态品牌。

13.强化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深入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强化县乡监管队伍、村级协管员队伍建设。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违法犯罪行为。攻坚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发挥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示范作用,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积极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提升合格证信息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