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首页 乡村发展 查看文章

侨民社区微更新,文化营造诉乡情——开平市乡村振兴示范带

来源:乡村振兴网
发布时期:2022-3-23 15:51
阅读:959 回复:0


导言:乡愁缱绻,丝丝扣梦。我们的案例地赤坎镇,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经济开发区,开平市中部的潭江之滨。这里钟灵毓秀,卧虎藏龙,底蕴深厚,是中西合璧的知名侨乡。在侨民社区,一夜风雨,便唤醒了所有的记忆,有关故土,有关思念,有关一代人的青春与血汗。

百年壮阔,奋楫前行。在提倡可持续、可生长的渐进改造,让城市留住记忆的新时代,赤坎镇通过精设计、微更新的社区文化营造思路,正焕发着新活力,努力实现着人与人的最终互动和情感连接。


侨乡寻记忆,时光驻初心


社区营造不论是作为一种理念还是方法论,正成为一种力量,激发城乡活力、连接不同人群、实现美好生活。社区微更新,是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以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为对象,在不涉及用地性质、容积率等指标调整的前提下,摸索出一个切实改善居民日常生活、局部渐进式的更新方式。通过这种充满创意的方式,政府、企业、居民参与共建,用有温度的小变化、小改善、小更新,让社区更美好。

社区是一个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的有机生命,人为介入应顺其肌理、循序渐进。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2021年8月10日,住建部也发布了《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要坚持应留尽留,全力保持城市记忆。


在上述思路的指引下,赤坎镇政府以社区微更新作为指导思路,启动了开平市乡村振兴示范带赤坎段项目(以下简称为“示范带”)。示范带整体建筑立面改造直线长度约1164米,整改房屋数量约63栋,提升建筑外立面风貌面积约10632.6㎡。设计团队利用侨乡文化中的“连廊、拱券、山花”建筑元素,在社区营造中延续着文化的灵魂,让温情在记忆中生长。


消失的附近,连廊下重拾


公共空间是社区最热闹、最具生活气息的场所,是促使人与人相识、连结、互通和交融的地方。现代社会中,碎片的时间抹杀着空间,疏离和退避正在我们中间深化。著名人类学家项飙曾说过,“现代社会它是都有一种趋势,就是消灭附近”,人们追求着独立性、距离感,却时常感到落空与孤独。因此,为了重拾“附近”,赤坎对社区的公共空间进行挖掘、打造、建设以及升级,并用文化推动公共空间赋能,让生硬的空间充满历史的厚重感,也不乏现代空间的时代感。历史文化视角拉伸了社区营造的纵深面,与时俱进的美学增加了社区的生活性,让置身社区的人更能体悟侨民社区的历史、艺术和传承的意义,感受社区的温情。

落实到设计上,示范带项目在一层商业界面增加风雨连廊28座,二三层更是强调整体整修和重塑。项目大量融入了侨乡建筑文化装饰元素,如柱廊、花窗、山花、线脚等,使社区配套设施兼顾功能性的满足和建筑美学的享受,提高了赤坎现有环境的品质,增加了公共空间,为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亲密关系打下了空间基础。

示范带设计中提取赤坎的主要建筑类型元素


赤坎镇政府以居民为真正的主体,让居民有了深入的多维度、立体化参与。从知情同意,到意见表达,再到行动实践,这背后既是不同程度的参与过程,更是社区在地力量的增能过程。政府的核心目标十分明确:“我们希望的不仅是外立面的提升和整体风貌的营造,更是社区意识的凝聚。以公共空间赋能促社区文化营造,激发社区的创造力,塑造具有不可复制性的在地文化特色,发展贴近社区需求、活化社区资源和壮大社区的内生动力,传承并诉说这个时代的侨乡记忆。”


社区微更新,破局逆生长


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兼收并蓄,形成了中西合璧、传统与创新碰撞的独特侨乡文化。四海云集、自如云散的赤坎文化遗珠很多,但发现大众记忆中的经典,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事儿。示范带设计团队组织专门的调研小组,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查阅五邑侨乡、赤坎镇及华侨文化研究文献、访谈的方式,详细了解和研究了开平的侨乡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和社会习俗,并在上述工作完成的基础上对现有设计方案进行了半年以上的优化。

示范带设计团队们在讨论更新方案

给社区公共空间注入文化基因并使得其真正活起来,并非只靠点滴文化元素支撑,而是需要以人为本。示范带项目的设计团队在议事协商、建筑设计、历史文化研究、空间运维、文化创意、展览展示及各种文化艺术角度反复斟酌,与居民沟通数次,充分了解和深化了不同人群对美好生活的不同需求。在保证专业性的基础上,他们尽可能地尊重了居民意愿,收获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社区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活共同体。行走在赤坎整洁的街道,密集的脚手架下,是一张张淳朴善良、眼含期待的笑颜。“我们期待看到赤坎更多、更大的变化,所以政府对这条街的改造我们都无条件支持。”因赤坎古镇的改造把店铺迁到赤坎新区的一位本地商家这样说道。“我看重的是这里的前景,政府和社区工作者们的积极作为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从浙江乌镇来赤坎开店的一位外地商家这样说道。在这个戮力同心的社区里,岁月的记忆不老,生活的温暖流淌。


骐骥驰千里,非一日之功


我们深知社区营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积少成多、持续细微的长期征程。示范带项目从造物中思考造街,将文化艺术导入。设计介入的“轻”,以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不破坏原有赤坎肌理和风貌为前提,通过找出关键性的“敏感穴位”——文化,描绘愿景后快速行动,给予了社区精准而细致的局部治疗。赤坎用小而美的方式为居民带来了触手可及的“微幸福”,也为文旅发展增添了未来可期的“强自信”。


我们期待今后的乡村改造实践中,赤坎能更好地促进公众参与、双向社区营造,以带来关联区域的连锁反应。到那时,赤坎的社区营造也将真正完成从大规模建设到小尺度介入、从物质到非物质、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从单点介入到多点协调的转变,让赤坎成为“为人而存在”的乡村,让世界看到乡村改造的另一种可能。


小结:赤坎的社区微更新既是一场更新,也是一场对传统习俗的保留;既是一次对侨乡美好生活方式的重新梳理,也是一次对居民交流的促进。相信不久的未来,社区微更新会逐渐成为社区营造工作中主要被谈及的话题,甚至延伸发展出更多新概念,推动美好城乡的建设。社区微更新,遵循在地性的原则,集多个专业视角的合作,引导着侨乡人民在原有生活方式之上延伸出更多可能性,社区的脉络正慢慢被打通,终将以针灸的方式完成“城市病”的疗愈和“社区感”的重构。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