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首页 振兴顾问 查看文章

探索特色鲜明发展之路 科学擘画乡村振兴蓝图

来源:胶东在线
发布时期:2020-10-1 23:13
阅读:725 回复:0
原标题:培育农村发展新业态,打造乡村振兴新模式

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是深化农村改革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新形势下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机制的现实需要。2018年7月,海阳市郭城镇3个村入选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村。按照健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完善乡村治理、构建农民持续增收、建立农村生态文明发展“四个机制”的试点要求,郭城镇充分整合特色农业、生态优势、红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资源,通过体制创新、产业联动、品牌集聚等方式,推动资本、技术、资源等要素集约化配置,实现农业种植、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截至目前,3个试点村已确定项目47个,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800余万元,乡村振兴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一、抢抓试点机遇,科学擘画乡村振兴蓝图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发展思路。成立了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依托镇域传统农业种植优势,充分发挥试点村的突破带动和示范作用,积极接轨电子商务,联动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辐射和盘活全镇各类优势资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坚持规划引领,注重精准施策。邀请引入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烟台大学建筑学院、山东圣凯规划设计公司等第三方专业机构,按照一村一套工作班子、一村一个主题的标准,开展差异化、特色化设计,高标准编制规划方案,进一步明确工作路径、目标任务、攻坚措施,为试点村庄“量身定做”发展路线图。三是主动拓宽视野,积极寻标对标。分批次组织干部前往泰安岱岳区、枣庄山亭区、威海乳山市等综合性改革试点地区学习先进经验。通过实地观摩、讲座交流等方式,结合自身优势,吸收借鉴有关做法,在发展思路、机制建设、宣传推介等方面提出一批创新举措,为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二、整合优势资源,探索特色鲜明发展之路

根据西古现村、山东村、战场泊村3个试点村资源禀赋,坚持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生态则生态、宜文化则文化、宜旅游则旅游,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切实尊重基层干部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一是创新实行“党建示范区+现代农业”模式。西古现村按照“党建引领、区域联动、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原则,打破区域界限,联合周边16个村庄,打造区域化党建融合发展示范区,形成了党建引领下的“以强带弱、共同发展”良好局面。目前,西古现村已投资520余万、建设了1500平方米的党建示范区,以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构建集党务、科技、信息等各类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平台,有效促进区域内资源整合、高效利用。在党建示范区引领下,该村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形式,投资638万元流转土地100多亩,建成3800平方米的连栋智能玻璃温室大棚1个、日光温室大棚20个,与专业合作社联合经营种植圣女果等高附加值农产品,预计年收益240余万。

二是创新实行“合作社+乡村旅游”模式。山东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形式,加快推动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衔接、融合发展。在党支部带领下,村民以闲置住宅、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多种方式入股,成立专业合作社和旅游开发公司。目前,已流转土地260余亩、110余户群众入社,投入资金1200余万修缮明清民宿22套、83间,配套建设游客中心、拓展训练基地、高级越野赛车道、生态观光农场等各类基础设施,不断培育壮大观光休闲、特色民宿、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同时,以百年古梨园为依托,举办多届“梨花节”“采摘节”等文化节会,恢复百年手工梨膏制作技术,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实现群众增收致富,集体经济壮大。2019年,梨园景区游客接待量超1万人次,特色农产品销售收入70余万元,形成了集体增收、农民致富、农业增效的多赢局面。

三是创新实行“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发展模式。战场泊村充分挖掘许世友将军在胶东纪念馆、胶东军区司令部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以“村集体+公司+项目”形式,计划投资5000万元,打造集红色旅游观光、红色文化体验、爱国主义培训和农事体验为一体的复合型红色旅游示范区。目前,已投入2000余万元修缮胶东特色民宿28套、106间,复原了抗日军民学校、许世友旧居、胶东军区司令部等场景,配套建设了主题公园、餐厅、游客接待中心等设施,预计今年可接待游客1万人以上,实现收入200余万元,带动60余名村民再就业。依托良好生态环境,投入350余万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流转土地1500余亩,栽植文冠果、大樱桃、桑葚、贝贝南瓜等经济林果1000余亩,致力打造集赏花品果、采摘游乐、农业体验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综合体,每年可为集体增收10余万元,带动村民就业30余人。

三、突出以点带面,改革综合效益持续释放

一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逐渐明晰。通过试点,盘活了农村闲置土地、做活了老旧民居资源、复活了传统民俗文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管理制度,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人治理机制、经营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和权益分配机制,为村级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群众在集体经济组织中的资产和产权得到进一步明确,农民意愿和权益得到充分尊重,群众对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感和信任度不断提高,形成了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谋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的良好局面。

二是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借助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模式,农民持续增收机制不断健全。通过搭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推动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实现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同时,村民以土地或现金等形式入股成立专业合作社及公司,推动资产保值增值、方便就近就业,实现“村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稳步增加。

三是乡村治理体系更加高效。以试点村为核心,通过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乡村治理向基层一线延伸,实现资源下沉、服务下移。同时,按照“区域共享、集约高效”原则,在试点村设立医疗室、警务室、红白理事会及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高质量服务,农村自我治理和长效运行管护能力明显增强,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持续提升。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