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首页 专家视角 查看文章

以农业强国建设为战略总纲 一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来源:《红旗文稿》 作者: 胡向东
发布时期:2025-7-14 14:45
阅读:70 回复:0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强调,必须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为统领“三农”工作的战略总纲,摆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规划》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系统化、全局性推进的新阶段。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统领“三农”工作的战略总纲,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三者紧密衔接、相互支撑,构建了体系完备、目标清晰、衔接有序的战略布局。

 一、农业强国建设事关民生福祉和国家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不仅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更是应对全球风险挑战、增进民生福祉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支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肩负着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根基的历史使命。建设农业强国,不仅要实现农业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而且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别。通过农业强国建设,我国将逐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生活越过越好。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建设农业强国通过科技赋能、制度创新和资源整合,不仅保障粮食和优质农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的需求,同时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推动乡村从“外在美”向“内在美”提升,满足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通过农业强国建设,我国将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拓展现代化发展空间,畅通工农城乡循环,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夯实国家安全的战略根基。农业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极其重要的国家安全。当前,全球粮食安全格局深刻变革,极端气候频发、地缘冲突加剧、国际供应链震荡三重压力叠加,农业已超越传统产业范畴,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从国内看,向科技要产能、向绿色要效益、向全产业链要韧性,这些都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从国际看,粮食安全是大国博弈的“隐形战场”,种业自主权、农业科技制高点、农产品定价权的竞争,直接关系国家战略主动权。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是增强国家安全支撑体系的战略安排,是实现从被动防御向主动保障的安全转型。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加快迈上新台阶,以系统性变革破解“大国小农”深层矛盾,不仅关乎端牢中国饭碗、畅通城乡循环、促进共同富裕,更是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构筑起与国家综合实力相匹配的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二、建设农业强国要一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农业强国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规划》立足国情农情,科学谋划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七方面重点任务,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进程中,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必须协同推进、互促共进。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强化战略思维,聚焦关键领域实施精准突破,着力构建农业强国的“四梁八柱”,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增强供给保障能力,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满足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提升粮食生产水平和储备调控能力。同时,推动农业向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转变,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推动农林牧渔高质量发展,筑牢农业强国的物质基础。

  增强科技装备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强大的科技和装备是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动力。国际经验表明,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过程中,农业科技创新和装备设施建设至关重要。为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必须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加快智能农机装备研发,推进全链条、全要素科技装备创新应用,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增强经营体系竞争力,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经营体系强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关键支撑。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是“大国小农”,这要求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进程中,必须构建一个富有竞争力和组织力的经营体系。继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增效。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模式和领域。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夯实农业强国建设的组织基础。

  增强农业产业韧性,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产业韧性强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基础保障。增强农业产业韧性,重点是要推动农业向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农业优质化品牌化提升。做好“土特产”文章,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同时,加快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促进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培育农业国际竞争新优势。农业国际竞争力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深化农业对外合作是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鼓励国内优势农产品出口、农业科技走出去,提升我国对全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掌控能力。同时,实施农业领域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为全球农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影响力。

  全面提升和美乡村建设水平,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农村作为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应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统筹规划,分类推进乡村建设,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构建现代化生活场景;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在城市、县城、小城镇和乡村之间的同步性,逐步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打造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加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把更多资源力量配置到产业就业上,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推动县域产业加快融入邻近大中城市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梯次向县域转移。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人力资本提升,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增收。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推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县域商业体系,激活农村消费新动能。推进脱贫地区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帮扶产业体系。加快补齐脱贫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优先布局产业发展所需配套设施,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三、以强化要素支撑和系统推进机制加快农业强国建设

  农业强国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竞争力不强等深层次矛盾的关键举措。《规划》明确了“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而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落实保障机制的创新与突破。农业强国建设的落实推进,需以系统性思维构建落实保障机制。通过分区分阶段的精准施策、点面结合的创新突破、要素协同的制度供给、动态监测的科学评估,才能将《规划》的顶层设计转化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从“蓝图”向“实景”转变。

  分区分阶段精准施策。我国幅员辽阔,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差异显著,农业强国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尊重农业农村发展规律,科学统筹时间进度与空间布局,推动形成统筹推进、重点突破、梯次发展的良性格局。在时间上,锚定三阶段目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到2027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短板,如生物育种、智能农机等,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4万亿斤。到2035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粮食产能稳固、供给更加安全,乡村公共服务普惠均等、保障更加有力,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健全、社会更加安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到本世纪中叶, 农业强国全面建成。供给保障安全可靠,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在空间上,按照“东部引领创新、中部夯实产能、西部绿色转型”的总体思路分类推进,推动形成区域协同、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东部沿海地区重点发展智慧农业,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中部粮食主产区强化全产业链延伸与产能提升;西部地区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点面结合协同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方法论。农业强国建设必须坚持系统集成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从实践维度看,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决定了农业强国建设不能一个模式套下来,必须采取“点面结合”的推进策略。一方面,要着眼“面”上统筹,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政策体系;另一方面,要聚焦“点”上突破,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特色优势明显的地区开展先行先试。具体实施中,应构建“三级联动”推进机制,在省级层面,强化省部共建,突出区域特色;在市县层面,打造示范样板,探索差异化路径;在项目层面,培育典型标杆,形成可复制经验。要充分发挥“千万工程”的经验启示,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术帮扶等措施,推动先进地区先行先试,并及时总结推广成功做法。形成“点上突破”与“面上推广”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强化要素保障与政策协同。农业强国建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重点,强化跨部门政策协同,破除土地、资金、人才等关键要素流动壁垒,构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支撑体系。深化土地要素改革,加快总结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经验,盘活闲置宅基地,创新“点状供地”模式,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需求。优化资金投入机制,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投入力度与建设任务相匹配,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发展产业链金融、订单融资等新产品,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强化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实施“乡村振兴人才专项计划”,“引育用”并举培育复合型人才,完善乡村人才激励机制,留住本土人才。

  强化动态监测与评估反馈。科学完善的动态监测与评估反馈机制是农业强国建设的“指挥棒”与“校准器”,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农业强国建设中的问题,确保各项建设任务扎实推进。要加快构建“农业强国建设指数”监测体系,重点围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农民收入等核心指标,建立科学完备的评估指标体系,并指导各省(市、县)构建体现区域差异性的“农业强省(市、县)建设指数”。加快农业强国大数据监测平台建设,整合农业农村、统计等多部门数据资源,协同推进农业统计制度改革,加快构建符合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农业统计体系。建立健全“监测—评估—反馈—改进”的推进机制,定期开展建设成效评估,及时向各地反馈评估结果和问题清单,组织专家团队开展诊断指导。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支持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和政策供给方向。

  (作者:胡向东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来源:《红旗文稿》2025/13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