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首页 振兴顾问 查看文章

以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 何星
发布时期:2024-5-8 17:14
阅读:121 回复: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深化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在互补互促中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和重要路径。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城乡融合发展。现阶段的关键是要把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结合起来,在县域内率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城乡要素双向奔赴、城乡产业共振发展的内生动力。

以要素市场化流动为重点,促进城乡经济循环

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应当聚焦“人、地、钱”等核心要素,着力破解阻碍城乡要素市场化流动的各种障碍,重点降低县域城乡要素配置成本,保障乡村生产要素公平交易,避免城市虹吸效应。

以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从“人”的角度看,一方面,坚决破除农村户口在就业市场上的歧视性待遇,大力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就业创业,积极发展城乡劳务合作,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切实降低各类人才在乡村工作生活的机会成本,促进城市各类人才采取投资入股、商业合作、兼职兼薪、定期服务、交流轮岗等形式广泛参与乡村振兴

从“地”的角度看,一方面,着力解决乡村土地资源分散造成土地利用率低、环境污染等问题,适度引导农民生活集中、企业生产集中、土地资源利用集中,探索促进土地资源规模高效利用的新型集体经济形式。另一方面,健全农村权益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探索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的实现路径,形成农村权益流转价格机制,将土地等集体资产真正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收益。

从“钱”的角度看,一方面,大力促进乡村资金用于乡村,引导城市资金服务乡村振兴。同时,强化对服务县域为主的金融机构货币政策精准支持,积极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降低乡村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服务下沉,依法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林权、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和房屋财产权等农村权益抵押融资,在涉农信贷、农业保险等领域探索更多贴合乡村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保障乡村经济组织和个人同样能够便捷获得质优价廉的金融服务。

强化政策支持,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城乡一盘棋,将新增公共资源配置适度向乡村倾斜,通过县域城乡一体规划建设,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和政府资金兜底功能,防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第一,更好地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精细化开展县域城乡一体设计规划,不断优化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方面,统筹县域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护,保障乡村供水、电力、燃气、通信等基础设施供给,深入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逐步连接高速公路网、铁路网、水路网,打通堵点卡点。另一方面,优化乡村地下管网建设,大力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历史文化村落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尊重村庄肌理推动有机更新,提升乡村的“外在颜值”和“内在气质”。

第二,重点强化对乡村医疗、教育的投入支持。一方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优化乡镇医疗资源布局,发展“互联网+”医疗,便利化开展线上转诊、复诊。同时,完善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参照城市居民标准,优化农民医疗报销政策,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优化农村低保制度。另一方面,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积极发展数字校园,通过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结对帮扶等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上述两项举措都应建立在公共资金高效利用基础上。为此,要落实土地出让收入支农政策,规范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工具,支持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同时,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机制,在县域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大对农业保险和巨灾保险补贴力度,优化生态补偿政策,有效运用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县域。此外,还要加大精准帮扶力度,落实专项救助制度,及时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暂时性生活困难。健全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开发县域城乡公益性岗位,推动低收入农户增收,防止规模性返贫。

有效开发保护乡村资源,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兴旺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中,必须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和保护乡村资源,适时承接大中城市产业转移,强化现代技术应用,不遗余力地培养适应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新农人,引导各类专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

发展乡村产业,首要之义在于因地制宜开发和保护好乡村资源。充分认识乡村资源禀赋差异性,准确把握乡村与城市的关系,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深入挖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禀赋优势,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差异化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生态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规范发展乡村民宿、休闲露营等新业态,不断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同时,还要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山水林田湖海系统治理,加强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

发展乡村产业,要以新质生产力激发新动能。主动学习应用现代农业技术,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提升特色种养殖业增加值。一方面,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跨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产地销地相衔接的智慧冷链物流体系。另一方面,强化“互联网+”思维,大力发展共同配送、即时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规范发展电商直播。同时,深入挖掘学习“村超”“村BA”等网红乡村经验,发展特色旅游业。此外,还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县域生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

产业兴旺,人才是根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培养更多精于农业生产、乡村建设、农村服务的乡村本土人才,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一方面,加大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返乡入乡创业支持力度,落实税费减免、场地安排、创业贷款担保及贴息等扶持政策。另一方面,推进“乡贤助乡兴”,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扶持力度。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城乡融合发展。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