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公布如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中央要求,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做好202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三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大力实施“产业带动、美好家园、文明铸魂、网格治理、强基固本”五大工程,大力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走好具有福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做大做优做强省会、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夯实农业农村基础。主要预期目标: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
一、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
(一)全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4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42万吨以上。推进蔬菜大棚轮作水稻、低效茶果林塘退果退茶退林退塘还粮,继续开展耕地认领种粮等活动,多渠道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深入开展粮食产能区增产模式攻关、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推广超级稻20万亩以上,建立10个超级稻百亩级推广展示片。深挖大豆油料扩种潜力,进一步扩大大豆和花生、油菜播种面积。推进丰产油茶林发展,新造丰产油茶林4000亩,抚育改造丰产油茶林2.95万亩。
(二)保障“菜篮子”重要农产品供给。树牢大食物观,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和县级抓落实责任,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加快新时代琅岐“菜篮子”工程建设,实施设施蔬菜展示、优良旱地作物示范、新品种品鉴评价、良种繁育、优质稻示范等项目。加快建设城市叶菜基地,提升蔬菜优势区生产能力。加强生猪产能逆周期调控,确保全市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数分别稳定在10.8万头和108万头以上。建设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0家以上。大力发展禽蛋产业,实施永泰金蛋等新增产能项目建设,确保市级蛋禽基地年产蛋品2000万公斤以上。加快福清东瀚“海洋牧场”建设及连江黄岐半岛人工鱼礁项目建设,有效养护渔业资源。
(三)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开展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实施30个设施农业温室大棚项目建设,完善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无土栽培、机械化作业等设施装备,集中连片推进老旧蔬菜设施改造提升。加快发展水稻集中育秧中心和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推进传统养殖渔排、筏式养殖浮球改造,支持建设深水抗风浪网箱和离岸大型养殖装备。推广连江县平台登记试点经验,推动深海装备养殖平台增量扩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鼓励研发推广适合丘陵山区和特色作物生产的小型机械、智能机械。开展农机全程推进行动,争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四)加强粮食流通与储备。落实5.11万吨粮食新增储备任务,加快市区老旧粮库迁建项目建设,推动县级以上中心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全覆盖。强化储备和购销领域监管。深化粮食产销合作,实施“引粮入榕”,拓展粮食产销协作平台功能。加强粮食监测预警,完善粮食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增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主产区建设粮食生产、加工、储备基地,不断提升完善粮食供应链。全力推进粮食种植、收购、储存、运输、加工环节节粮减损行动,保持粮食市场总体平稳。
(五)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最低收购价、实际种粮一次性补贴等惠粮政策,修订出台促进粮食生产政策措施,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扩大水稻种植政策性保险覆盖面,鼓励各地开展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发展粮食生产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提高种粮综合效益。
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六)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严守耕地红线,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强化耕地抛荒撂荒治理,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全面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一般建设项目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建设项目占用耕地严格执行“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实行部门联合开展补充耕地验收评定和“市县审核、省级复核、社会监督”机制,确保补充的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产能不降。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实施耕作层剥离再利用2000亩以上。统筹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等,拓展补充耕地途径。按照统一部署,全面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相关工作。
(七)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启动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高标准农田5.5万亩,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开展农田设施灾损保险试点,解决农田灾后修复和管护资金问题。实施地力提升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种植绿肥、稻草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在巩固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基础上,推进农田建设“灌排化、机械化、田园化、生态化、数字化”,建设一批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的美丽田园。
(八)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建设冷链物流集配中心,构建“农产品产地—物流基地—直销城市”的产业链供应链。支持冷链物流企业升级冷链运输设施设备,推进冷链物流企业及运输车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冷链物流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加大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整县推进国家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试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鼓励农产品商贸企业、冷链物流企业与农户在产地合作建设冷藏保鲜库。大力推广“云仓储”、“农e邮”等物流服务,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扩大县级物流共同配送中心、乡镇物流综合服务站、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
(九)加强水利渔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闽江、敖江、龙江流域防洪工程建设,实施闽江干流防洪提升工程、罗源昌西水库等一批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建成“一闸三线”工程、“高水高排”工程东线标段,启动建设“一库两线”先行先试段。加强田间地头渠系与灌区骨干工程连接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强化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按期实施安全鉴定,力争“发现一座、除险一座、销号一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万亩,建设安全生态水系20公里,打造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渔港、渔船通导装备能力建设,提高沿海渔业应急“一网一号一中心”规范化水平。
(十)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加强气象灾害、海洋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推进预警信息发布到村到户到人。强化山洪灾害防治,加强旱涝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完善森林防火组织体系,推行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加强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做好人兽共患病源头防控。强化农业有害生物监控,有效防治草地贪夜蛾、红火蚁等病虫害。持续推进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好互花米草除治工作。强化口岸检疫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加强“异宠”交易与放生规范管理。强化农业转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