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首页 乡村治理 查看文章

河南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的路径与思考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 张文静 王太广
发布时期:2023-5-5 17:59
阅读:663 回复: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乡村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为提升乡村治理科学性、时效性等提供科技支撑,而且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新的方法路径。河南省立足自身实际,坚持把“数字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努力在传统农区数字化变革的进程中下好“先手棋”,走出新路子。

一、河南省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措施与成效

近年来,河南省现代化建设中着力发挥信息化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让乡村社会更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治理中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升级

河南省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数字化基础设施设备得到不断完善,从而为乡村社会数字化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农村互联网应用快速发展。截至2022年6月底,全省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 ,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1.39亿户,比上年末净增488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8%。二是乡村广播电视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目前基本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地面电视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三是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不断改进。这一成效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独特作用,为农村疫情防控织密了“安全网”。四是5G网络覆盖面逐步扩大。截至2022年底,全省新建5G基站21471个,5G基站累计达到66881个,已实现全省县城以上城区及2053个乡镇(街道)5G网络覆盖。五是移动政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豫事办”上线5449个事项,注册用户数达到7241.6万。

(二)管理数据化,乡村公共管理效率不断提高

河南省以数字赋能乡村公共服务,建立数字乡村综合服务中心,集大数据综合支撑、农村环境管理等服务于一体,实现数字政务、数字监管等数字化管理和服务。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通过对农村财务、资产的规范管理,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建立“蓝天卫士”远程监控系统,形成了市、县、乡三级“蓝天卫士”远程监控体系。在基层政务服务方面,多地出台相关政策,坚持传统公开模式和现代方式相结合,以“互联网+村务”为载体,拓宽群众知情渠道,使村民与村务“面对面”、零距离。截至目前,全省18个省辖市均建成了“市-县-乡”三级以上网上政务服务体系,部分县区已建立较为完善的“电子村务”平台,并注册开通了村务微信公众号,方便村民随时随地关注和监督村务,参与村级事务治理;在乡村基层党建数字化方面,全省各地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党务管理平台与党员微信群成为村民党员了解党务的主要途径,有效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效率。

(三)服务在线化,农业技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

河南省积极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数字文化等信息惠农工程,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加精准的网上便民缴费、网上教育、网上就业培训等数字化公共服务与科技服务。同时,各地积极搭建5G云端助农可视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技术+资源的集成整合,做到远程点对点、点对面的技术咨询、病虫害诊断等移动式可视化服务,开创农业技术服务新模式。搭建云端助农课堂,运用“互联网+直播+视频+文字”一体化的形式,探索‘互联网+农技+专家’的助农新模式。

(四)治安平台化,公共安全治理数字化能力进一步增强

河南省各地依托国家“雪亮工程”支持项目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项目,不断打造数字乡村智能化监控平台。例如开封市杞县裴村店乡“一中心四平台”通过并网“雪亮工程”等农村公共区域摄像探头,打造数字乡村智能化监控平台;安阳林州市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抓手,创新实践社会治理新模式,推进“平安智慧乡村”建设。防控智能化,公共卫生治理数字化应用广泛。全省多地启动智慧乡村信息平台,利用布点到村的智能监测站构建乡村疫情防控管理系统。例如焦作市马村区安阳城街道前岳村,利用智慧安防系统等数字化手段开展疫情防控“县-乡-村”的联防联动和群防群控,效果良好。

二、河南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平台运维机制尚未健全

根据对部分市、县的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运营情况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地区的乡村数字化平台框架尽管已经基本搭建起来,但不同程度存在乡村治理数字化项目数据更新较慢、群众线上诉求反馈不及时等问题;还有个别已开发的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长期处于“有建设无使用”状态。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缺乏第三方运维机构及专业的平台运维队伍,二是由于乡村社会数字化治理过程中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转移支付,社会资源参与较少,基层积极性调动不足,导致多地对乡村治理数字化建设侧重基础设施改造与信息平台框架的搭建,缺乏对农民需求的调查以及平台后期运维机制的建设,严重制约了乡村治理数字化建设水平与发展速度。

(二)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人才队伍亟须加强

伴随新型城镇化发展,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人口中,大多数是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壮年。一方面,农村留守人员的数字化技术掌握能力普遍偏低,有的村民则因害怕虚假信息或不会甄别信息而拒绝利用互联网参与村庄治理。另一方面,部分基层治理的管理人员因受传统行政管理的思维束缚,数治意识不强。例如,有的乡村基层管理人员担心政务信息网络存在安全隐患,导致地方构建的政务大数据治理平台利用率较低。同时,因缺乏足够的数字化技能培训与宣传,大多数乡村基层干部和村民对数字化治理的认识,仅停留在利用微信等手段接收和发布信息上。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涉农管理者反映,亟须加快数字化管理平台使用的培训和推广步伐。

(三)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基础设施尚未完善

河南省的“互联网+政务服务”虽然不断向基层延伸,但部分地方的村民群众在开办各类证明、办理社保、银行业务等便民服务方面仍面临办事难、效率低的现象。调查发现,80%以上的村民对基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村务公开、乡村公共事务决策、乡村公共安全治理等方面的数字化供给服务需求强烈;许多村级雪亮工程建设仍聚焦于前端摄像头安置,后端支撑平台建设不足,尚未真正达到实时共享、智能可控的目标;移动网络信号不佳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非均衡的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导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远不能满足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是农业农村信息化财政投入不足,导致乡村普惠性数字化基础设施不完善,互联网接入能力较低。

(四)共建共享共治的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格局尚未建立

一是标准规范缺失。主要表现在关于乡村治理数字化内容、技术应用、数据共享等方面的技术标准未建立,对乡村数字化概念未形成共识,建设标准缺失,导致各地乡村治理数字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二是数据共享难度大。因缺乏顶层设计以及标准规范,加上数据采集手段落后,大部分乡村对其基础底数仍不清楚,导致乡村治理数字化仍处于内部整合阶段。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基层管理人员反映数字治理存在部门间数据共享开放不足、基础数据底数不清问题;七成以上的村民反映本村尚未面向村民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统一平台。村民参与的不足与数字治理体系中要求的多元共治原则相冲突,使得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未能真正实现共建共享共治的目标。

三、进一步提升河南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水平的路径

(一)注重发挥多元主体参与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

一是建立偏远农村数字化服务普惠机制。建立村民移动终端与专属网络资费优惠补贴机制,鼓励各地采用消费券、政府补贴、企业让利等方式促进数字化服务终端普及,支持电信运营商开展农村偏远地区宽带网络运行维护。二是探索政府购买服务、PPP、项目专项经费支持、项目后补贴等形式,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乡村治理数字化信息采集、平台建设、运营维护和更新升级。例如,自2021年5月以来,驻马店市政府携手中国移动河南公司开展“5G+乡村振兴”项目,在网络基础设施提升、社会服务、乡村治理等方面加强合作;三门峡市卢氏县与中国联通合作,在范里镇碾子沟帮扶村以“大联结、大计算、大数据、大应用、大安全”为抓手,共同创建数字化乡村治理平台。三是积极实施“乡贤回归”工程,鼓励和吸纳乡贤人士、经济能人、返乡退休干部与大学生等精英,带领村民共建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加快我省乡村数字化治理发展进程。

(二)切实加强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创建“五星”支部引领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深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融合赋能行动内涵,开展“乡村治理能手培育”工作,全面提升新时期乡村干部的乡村社会数字化治理能力。二是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加快培育数字农民。可发挥远程教育与社交网络平台的功能,将数字化技能培训纳入农民培训工作,培育一批具备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数字农民。三是探索建立以党建为引领,以微信等移动互联网应用为载体的大众化村民互动交流平台,鼓励村民在平台上对村庄事务发表意见,提升村民参与数字乡村自治的认同感,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例如鹤壁市浚县新镇镇创新推出“户团工作法”,构建户户关联的互联互保机制,让村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

(三)加快构建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基础设施网络

一是围绕乡村公共服务、公共管理与公共安全三大领域,大力推进“5110”工程,全方位打造数字强省。重点支持乡村基础设施与服务终端数字化改造,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提升 4G 网络覆盖水平,探索 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 打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安全适用的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加快提供与城市地区无差别的网络质量和速率。二是以协同推进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建设为主线,加快融入“全国-省域-市(县)-村(镇)”四级乡村治理数字化规划体系,积极推进数字化技术在乡村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治理内容的应用,分区、分类推进乡村治理各要素内容数字化。三是遴选典型地区启动实施乡村治理大数据平台试点示范工程,统筹开展乡村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远程医疗、远程养老、智慧警务室、民生民意舆情监测、智慧应急指挥等全方位的乡村治理数字化试点示范工作,打造一批村级事务治理数字化、乡村公共服务治理数字化、乡村公共安全治理数字化等乡村治理数字化创新项目与示范村,加快乡村治理数字化进程。

(四)高精准建设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网络平台

一是借鉴北京南口镇智慧乡村、上海宝山“社区通”、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广东省阳江市“智慧乡村+村务管理”、湖北省孝感恩施等地“村务云”、四川基于乡村雪亮工程的“互联网+社会治理”、腾讯“为村”开放平台、中国电信“村村享”等先进经验,建立统一的一站式“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以省级政府门户网站为基础,整合本地各层级面向乡村居民的政务服务资源,建立覆盖市、县、乡(镇)、村的统一的“融媒体+政务服务”综合门户,为农户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与政务服务,做到“单点登录,全网通办”。二是整合构建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梳理编制信息共享目录,按需开放平台实时数据接口,支撑乡村政务服务信息资源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互认共享。三是加快制定乡村社会数字化治理建设标准。建立相应的元数据标准、大数据指标体系以及数据库资源编码体系,实现数据统一管理和在线共享,加快研制包含基础设施、治理内容、治理效果等在内的乡村社会数字化治理的建设标准与评估体系,率先在全国乡村治理示范县开展乡村社会数字化治理建设水平监测评价,真正形成“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村民自治”的乡村治理数字化多元共建共享机制。

(作者:张文静 王太广 分别系黄淮学院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教授、特聘专家;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智库研究重点项目《河南乡村社会数字化治理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ZKYJ23)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