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有力支撑。《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中多篇著作对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指出,“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强调,“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这些重要论述为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提供了根本遵循。
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福祉,关系乡村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提供清新空气、洁净饮水、放心食品,可以有效提升农民幸福感,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发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从历史经验看,我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时代,更要汲取历史智慧,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将生态振兴摆在乡村振兴的突出位置。守护好乡村的绿水青山,守住乡村“根”和“魂”,让乡村真正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好家园。
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当前,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仍面临不少挑战:围湖造田、过度养殖等破坏生态的行为尚未根除,部分农村“脏乱差”面貌未根本改变,生活垃圾与污水治理、厕所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仍有短板,一些地方整治标准不高、推进力度不够,存在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必须着力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难题,扎实推进农村生态保护修复,让广大农民共享生态红利。
坚持系统治理,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和科学有序的空间布局体系,推动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修复、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以“美丽生态”催生“美丽经济”,将田园风光转化为发展动能,让湖光山色孕育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业态,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有效施策。农村发展基础各异,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人文传统,聚焦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改造等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既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也不回避“脏乱差”的现实问题,让每一项整治措施都贴合乡村肌理、契合农民期盼。
保持战略定力,夯实长效善治根基。生态环境改善非一日之功,浙江“千万工程”二十余年久久为功、扎实推进,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这正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生动例证。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长期任务,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从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到持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再到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让农民成为绿色守护人,每一步都必须稳扎稳打。唯有以“钉钉子”精神抓常抓长,才能让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乡村画卷在接续奋斗中徐徐展开,让农民在逐步改善的环境中收获稳稳的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不仅关乎农民群众生活品质,更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唯有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系统治理、因地制宜、久久为功,才能让广大农民在生态改善中收获更多获得感与幸福感,从而筑牢美丽中国建设的乡村根基。
作者:李军(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