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首页 乡村旅游 查看文章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石培华
发布时期:2023-4-7 15:55
阅读:989 回复:0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对我国有什么启示?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 石培华表示:在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同样是一种重要的旅游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元化、多功能、多层次的规模经营格局。

因地制宜形成多层次多类型产品结构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乡村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提供乡村旅游产品的重要参照,城市周边与郊野之外的乡村旅游产品有很大差别。在美国,都市依托型的乡村旅游以度假型和体验型为主,在提供高质量旅游服务的同时,带领城市游客体验农牧劳动的乐趣;在法国,都市依托型乡村旅游根据设施水平和目标客群的差异区分了不同“穗级”(星级),并开发了教育农场、家庭农园、露营农园等多种产品形式和活动类型。在辽阔的美国中西部、澳洲大陆腹地等地区,乡村旅游则依托独特的自然地理资源开发森林旅游、牧场旅游、峡谷探险、沙漠观光等更加接近生态旅游和景区观光的旅游产品。

结合本土自然地理和文化特色的产品创新是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源泉。对于个性不突出、市场竞争激烈、业态复制门槛较低的传统乡村观光旅游而言,区域特色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是形成产品差异化和独特性的关键。日本京都美山村以传统茅草屋顶农舍和原生态的生活环境为核心,还原了原汁原味的日式乡村;澳大利亚将乡村旅游和葡萄酒产业优势有机结合发展乡村葡萄酒旅游,开发出了制酒、品酒、赏酒、健身、美食、购物等一系列休闲活动。

打造利益共同体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力保障。尊重和保护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和关切,通过制度建设形成多方合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是发达国家的重要经验。美国和爱尔兰等国家探索了乡村旅游的混合发展模式,强调政府、行业协会、旅游企业和乡村居民各司其职,共享收益,又通过区域旅游发展的联席会议机制保障了社区参与,避免了社区空心化、旅游飞地、主客矛盾等一系列乡村旅游发展中常见问题的出现。

精细化管理以及营造高质量的旅游场景和氛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不论是追求愉悦生活享受的休闲旅游,还是体验民俗传统的文化旅游,对于大多数游客而言,优质的服务与场景氛围都是不可或缺的。日本江户极彩棚田通过炫美灯光打造了夜间沉浸式艺术农田,荷兰莱利斯塔德运用元宇宙技术改造形成了一块梦幻韭菜田,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用传统文化主题统一了乡村景观氛围。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并逐步呈现出不同地域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特征。通过梳理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可以以景区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中西部地区远离主要客源市场,乡村基础设施整体水平薄弱,旅游吸引力和知名度较低,体验型、度假型乡村旅游开发成本较高,市场风险大。应推进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景区化建设,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人文风情发展观光旅游,融入目的地整体旅游体系,吸引团队游客。同时提升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仿照美国乡村“七通一平”标准(道路通、给水通、排水通、电力通、电讯通、煤气通、热力通和土地平整)全面提升乡村接待能力。

二是深挖和彰显特色,摆脱“千村一面”,避免套路化和同质化。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引进专业旅游规划机构围绕本土特色资源进行创意化、差别化开发,在省一级组织专门力量对可供旅游开发的乡村文化进行普查保护和推广,成立省级乡村文化旅游示范区。同时引导乡村旅游开发新主题、新业态填补居民生活服务场景的空白,针对萌宠休闲等城市生活新需求开发诸如宠物园地等新产品。试点探索同质化产品评分机制,邀请专家对乡村旅游开发的创新性和同质化程度进行量化评估,并根据评价结果出台差异化支持政策。

三是强化乡村旅游氛围和景观提升,推进基础设施的再建设和旅游产品的再开发。游客天然倾向于“旅游氛围”更加浓厚的目的地,为游客提供同日常生活存在显著差异的体验是旅游服务的责任。提升乡村旅游氛围和景观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对基础设施进行主题化改造,对旅游产品进行软性包装,对参与旅游服务的村民进行本土文化和服务意识的培训,从而提升旅游吸引力和游客体验感。

作者:石培华 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