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统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总体思路与战略路径

来源:乡村振兴网 作者: 原创
发布时期:2022-12-4 15:37
阅读:1367 回复:0

统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总体思路与战略路径

《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将全国县城进行功能定位,按照不同特点确定为五个类别,提出了不同发展路径。除了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外,实现县城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良性互动,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拓宽投入渠道,开辟活水源头。县城建设的难点是缺乏资金,但解决这一问题不可能一个模式切下来。进行合理分类,区别对待,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激活多元投资主体,创新金融服务,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逐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中的关键,是培育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完善财政资金支持机制,同时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二)盘活乡村资源。乡村振兴要靠外力推动,但最终应该走内生型乡村振兴之路。应鼓励资本下乡。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把社会资本撬动起来,资本应该跟农村村集体、农民、合作社形成共同体,不能是只有老板赚钱,农民不赚钱,也不能是老板一直赔钱,一定要形成利益共同体。现在农村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很多处于闲置的状态,因此要打通资源变资本、变财富的渠道。同时,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多元化。

(三)加强涉农人才培养。实现脱贫攻坚以后,乡村振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更加需要一批从事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与推广的农业科技人才,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业产业人才,一批具有开拓精神且懂市场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人才,一批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农民技术骨干。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过程当中,应加大对地方农业高校的支持和政策的倾斜力度,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好的人才服务。在农业院校农科类专业中持续扩大公费农科生的规模,并全部纳入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后备人才库,给予涉农专业毕业生创业税收的优惠政策,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学生加入“三农”队伍。强化校地合作,建立共赢的合作机制,加大驻地政府对涉农高校在政策和经费方面的支持力度。

(四)在县域内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创造更多本地就业空间,推动年轻农民本地就业和就地城镇化。通过大力发展县域中小城镇建设,加强中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城镇化的农民提供舒适便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大力发展县域范围的城乡公共交通网络和公共交通工具,以便于进城农民与在村农民的互动。为农村提供基本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为在村的农民尤其是中老年人提供生产生活便利,降低他们的劳动强度,同时也为进城失败的农民提供能够返回农村生活保障基本的生产资料。

(五)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乡村振兴,应在有所为有所不为乃至量力而为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比如,以县域为基础对乡村振兴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在产业发展上不能一窝蜂地都搞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旅游,更不需要在每个村庄都搞产业发展。这样就不会在基础建设阶段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再如,在对村庄进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分步骤、分阶段、分项目地开展基础建设,有的村庄让其逐渐消失,有的村庄保持基本建设水平,而诸如中心村镇则可以进行全面建设。这样在基础建设阶段就可以避免全线出击,使国家资源的投入就既有节制又有效果。

(六)以县域为单元进行基础规划,包括国土、城镇、产业、旅游等,实现多规合一,以统筹县域内城乡发展空间。科学安排县域乡村布局、资源利用、设施配置和村庄整治,推动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尤其是要对村庄进行分类管理,乡村振兴不是村庄振兴,不能对所有村庄都推动振兴。在县域内着力推动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中心辐射集镇和中心村的“城镇圈”建设,要建立城镇圈的工商、房地产、农业、教育等产业体系和统一的就业市场,按城镇圈统筹个人消费和公共服务空间布局,打造县域内高效通勤的交通系统。

(七)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节点经济”。每一个县域,都是相对独立的单元,而放眼到较大的区域之中,又是相互关联的局部。这种逻辑关系决定了在谋划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以改革开放的视野,突破一城一池思维,打破固有的习惯路径,做出优化选择。因为县域经济发展最终还要取决于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发展要素是否有意愿在这个点上停下来、留下来。这就需要有吸引他们的风景,有适合资源的生长环境,有相对的投资洼地和产业发展高地。对于一个县域来说,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发展地位,发展“节点经济”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定位。所谓“节点经济”,就是相对于区域经济来说,县域要利用自己特殊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历史沉淀,构建起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即使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至少在局部领域范围内、差别化的产业空间上,不同地域品牌的打造上,相对于竞争对手形成自己的优势。

(八)将县域经济定位放到更大的区域中去,通过制定更高层级的区域发展规划,实现资源和要素在县域间双向良性互动,构建共治共建共享体制机制,破解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建立东部县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组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引导机制,加大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承接的定向支持力度。着力改善提升中西部地区的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强化财税金融服务。充分利用数字经济等新技术新业态,为县域经济“双循环”提供新动能。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实现新突破,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发展民营经济上实现新突破,让民营企业成为壮大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