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首页 振兴顾问 查看文章

《耕地问题调查》引发关注 保护耕地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期:2022-2-20 12:22
阅读:464 回复:0
2月14日,本报头版头条刊发长篇调研《耕地问题调查》,对如何守住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进行了深入报道,引发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关注。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卢景波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米袋子”的基础。《耕地问题调查》揭示耕地问题现状,以及耕地保护的痛点难点,提出了开展耕地保护的思路、措施和建议,对推动下一步耕地保护工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卢景波表示,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切实端牢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力保障。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进一步加大对耕地保护、面积产量、收储调控、应急保障的考核力度,突出重点、持续加严。同时,加快推动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进程,持续抓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贯彻执行,提升粮食依法治理水平。强化“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做好粮食保供稳价。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优粮优价导向,提高农民种粮和地方党政抓粮“两个积极性”。创新完善粮食流通监管,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认为,经济日报聚焦耕地问题推出长篇调研报道,凸显了耕地建设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要守住数量和质量双红线。我国国情是人多地少水缺,耕地质量总体还不高,后备资源不足。因此,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全面把握守住耕地红线、提升耕地质量的极端重要性,不断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压实耕地保护责任。

郭永田说,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启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等耕地质量提升项目,截至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9亿亩,有力支撑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不过,对比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和粮食需求刚性增长态势,相关工作依然不能有丝毫懈怠。下一步,要坚决守住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监管机制;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表示,报道全面、系统、深入揭示了耕地成为问题的种种表现和深层原因,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答案。正如报道指出的,围绕耕地保护,我国已形成管控型、建设型和激励型三类工具箱。比较而言,管控型工具箱“弹药”越来越足,建设型工具箱正在充实完善,激励型工具箱则是短板弱项。

叶兴庆认为,解决耕地问题,应注重补齐激励短板。一方面,要丰富和拓展对承包户、经营者的激励工具。承包户看淡土地,经营者掠夺土地,核心原因是“利”字。只要有足够的利益,保护和建设耕地就会成为自觉行动。因此,除了提高种地收益,还要提高养地的收益。我国开展了耕地质量等级评定,但仍停留在点位抽测。如果能把评定落实到地块,养地能得到补偿,各方就会有积极性。另一方面,要丰富和拓展对地方政府的激励工具。耕地保护数量大、建设任务重的地方,大多是经济发展滞后、财政困难的地方。纵向看,应加大中央财政对其支持力度。提高高标准农田补助标准,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横向看,加大发达地区对其支持力度。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在更大范围内实行耕地占补平衡。

自然资源部国土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卢曦认为,报道对现行耕地保护政策体系梳理清晰、脉络顺畅,观点极有针对性。特别是围绕为何保、怎么保、保在哪等关键问题给出了明确答案。保护耕地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目前,全球谷物跨境贸易量每年8000多亿斤,只占我国粮食需求量的一半多,大米跨境贸易量约900亿斤,只有我国大米消费量的三分之一。 

18亿亩耕地红线是经科学测算和反复论证得出的,是14亿多中国人的生命线,这就是必须坚守耕地红线的道理。在粮食供需紧平衡状态下,中央出台措施不断保护耕地,才能确保人民衣食无忧。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政府经济管理教研室副主任汪彬说,报道深入调研了事关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重大问题,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指示精神的重要体现。文中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呈现问题,分析了耕地保护的紧迫性,结合调研成果和国家政策取向,同时提出操作性强的建设性意见,对落实耕地保护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汪彬表示,守住耕地红线既是保证国家安全底线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一方面,要加强对违规破坏耕地行为加以整治,防止“非农化”“非粮化”;另一方面,要实施耕地质量提升系统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的质量与效益。从优化国土资源布局宏观层面来看,要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三类地区,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