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2021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赋予林业的新的历史使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高质量推进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是助推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
一、红河林业助力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效
红河州是“2015年度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和“2017年度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创建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州建成15个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并免费向公众开放;红河州成为全国第二个“天然氧吧城市”,2020年全州森林面积214万公顷,湿地面积3.68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7.32%,活立木蓄积量1.097亿立方米;全州5个县城、8个特色小镇分别被命名为“云南省美丽县城”“云南省特色小镇”;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异龙湖摘除劣Ⅴ类水质帽子,滇南中心城市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7.5%以上。
一直以来,红河州委、州政府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发展优化、治污有效,正确处理加强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更长远、更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取得的效果十分明显:
(一)实施新退耕还林工程,助力乡村振兴。2018年以来,红河州积极探索退耕还林还草新模式,扎实推进我州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将退耕还林与林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全州累计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71.06万亩,共涉及农户41434户,全部补助资金118224万元、户均28533元;涉及贫困户共16901户、补助资金共49920万元、户均29538元。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州累计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10.3万亩,补助资金17.3亿元,4.5万户、17.3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二)选聘生态护林员,助力乡村振兴。2018年以来,全州累计提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岗位12260个,共投入补助资金2.62亿元,使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月增加600元以上的收入,4.9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三)加大村庄绿化力度,助力乡村振兴。乡村绿化已作为林草部门的重要工作职责,纳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最美丽省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和考核指标之一。按照《红河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的目标任务,2019年村庄绿化覆盖率达20%,2020年达30%,2022年达32%。根据2021年全州村庄绿化状况调查结果,全州村庄整体绿化覆盖率44.49%,超过全州乡村振兴战略2022年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2%目标任务12.49个百分点。
(四)积极开展森林乡村认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2019年下半年,国家林草局组织开展了国家森林乡村创建工作。经过各级林草部门的积极推荐和层层评选,目前,全州有23个行政村被得国家林草局评价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并进行了授牌。2020年初,云南省林草局组织开展了省级森林乡村创建工作,红河州97个行政村被认定为“省级森林乡村”。森林乡村认定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加大异龙湖流域面山生态修复,助力乡村振兴。2018年至2020年,累计实施异龙湖流域面山生态修复治理5.56万亩。流域内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明显,林地面积、林木蓄积有所增加,2020年底异龙湖流域森林覆盖率达到52.44%,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正在逐步恢复,为异龙湖水质达到和保持V类标准作出积极贡献。
(六)持续加大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力度,助力乡村振兴。坚定不移保护优先护好绿,以护绿行动助推全面建成新时代团结进步美丽红河,抓住国家实施林长制的有利时机,持续开展森林资源管护、资源综合执法、森林草原防灭火、自然保护地管护、林草有害生物防治、古树名木保护、湿地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以及启动实施数字智慧森林建设9项行动。截止2020年底,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8.3万公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受保护率达到85%。全面完成《红河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目标任务。
(七)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2018年以来,全州林草行业大力实施生态产业工程,在退耕还林区域大力发展林药、林菌、林牧、林果、林旅、生态农家乐等生态产业。目前,红河州林果面积达308万亩,林下经济产业244.8万亩,林业总产值达到284亿元,实现农民人均5亩以上特色林,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3500元,森林覆盖率达到57.32%,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1亿立方米,城市建设区绿化用地达到45%。
二、红河林业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红河州林草系统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红河州的具体情况来看,我州是典型的山区林业大州,由于农业人口较多,经济基础较差,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
(一)植绿增绿的质量存在短板。虽然全州村庄整体绿化覆盖率已经达到44.49%,但乡村绿化缺少细致规划。没有立足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进行细致规划,乡村美如画的绿化美化目标还未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还十分薄弱。
(二)绿山富民的潜力发挥不足。林业产业对“三农”的贡献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林业产值在全州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少,只有5%左右,“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依然存在。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65,85:12.28:22.87,二、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林业碳汇、森林康养等林业新型业态发展也严重滞后,未形成明确的发展思路和规划,林业产业还未真正成为促进乡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可以看出,林草行业助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还有潜力可挖。
(三)生态保护意识仍然相对薄弱。由于全州农业人口基本分布在林区,历来就有“靠山吃山”的习惯,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特别是山林被划入生态红线和自然保护地全面禁伐保护后,相应的补偿政策和机制跟进滞后,群众收益全无,对此反映强烈,造成林区乱砍滥伐、乱征滥占、乱捕滥猎、乱采滥挖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因生产生活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
(四)林农生存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凸显。林业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国家项目资金投入林业的资金少、标准低,如造林、抚育补贴仅每亩100—120元,实际林农造林成本每亩约600元,林农面临的资金压力较大;国家生态补偿标准较低,如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每亩10—15元,离林农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不高;林区道路、森林防火等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一定程度影响了林区群众的生产生活。
三、红河林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
如何发挥林业部门的职能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通过深入学习调研,提出以下几点工作思路:
(一)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大力实施林业产业基地工程方面,大抓林业招商,引进培育引导企业、种植大户等市场主体参与生态产业化建设。要坚定不移发展优化用好绿,以绿色发展助推全面建成新时代团结进步美丽红河。依托全州森林资源优势,一手抓林草生态建设,一手抓林草产业发展,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引导鼓励利用森林资源发展苗木花卉、经济林果、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森林碳汇、森林食品等林草产业发展,确保实现多栽树,不砍树,能致富。让绿水青山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巩固脱贫成果、助推全州乡村振兴。力争到2025年,全州新增100万亩林下经济,森林提质增效120万亩,全州林业总产值比“十三五”末翻一番,达到600亿元。
(二)抓好乡村绿化提档升级,实现乡村生态宜居。坚定不移治理有效增好绿,大力实施大规模绿化红河行动,以国土绿化助推红河州努力成为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沿边开放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态需求为导向,以维护林草生态安全为目标,以增绿增质增效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城市面山通道绿化美化、石漠化生态治理、国家储备林建设、森林城市创建、乡村绿化美化、森林质量提升、全民义务植树国土绿化八大工程,多途径、多方式增加绿色资源总量。实现“看得见水,望得见山,记得住乡愁”的目标。力争到2025年,全州新增国土绿化200万亩。
(三)发掘林业生态文化,引领乡村乡风文明。广泛发掘宣传林业行业的先进典型,激励林草系统干部职工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促进林草事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弘扬林业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行业精神,增强各级林草部门和干部职工创先争优意识和服务现代林业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生态文化和林草行业精神影响人、教育人、塑造人。要围绕弘扬和传承乡村生态文明,加强原生植被、古树名木、小微湿地、野生动物保护,保持乡村原始风貌。力争到2025年,完成全州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创建500个国家和省级“森林乡村”。
(四)深化林业改革和法治建设,推进乡村治理有效。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深化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力推进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和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激活林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林业转型发展,改善林业生态,为为红河州努力成为“三个示范区”提供强有力的绿色保障。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林区群众的法治意识、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加强基层林业(场、所、站)、森林管护站、森林派出所建设,强化生态护林员队伍建设管理,提升林区社会治理能力。持续开展森林资源管护、资源综合执法、森林草原防灭火、自然保护地管护、林草有害生物防治、古树名木保护、湿地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以及启动实施数字智慧森林建设9项行动。全面完成全州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启动实施红河国家公园创建申报工作,持续巩固滇南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取得的成效,全面提升全州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春雷”、“绿盾”、“利剑”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毁林开垦、乱占林地和湿地、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乱挖野生植物等违法犯罪行为,查处一批典型案件。加强林区“天网”工程建设,整合完善护林员队伍,提升林区社会治理能力。力争到2025年,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2亿立方米以上;湿地保护率65%以上。
(五)广辟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助力乡村生活富裕。引导林权流转,增加林区群众的财产性收益;大力实施天然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依法强化森林、草原、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加大造林绿化、林草生态产业、生态修复、资源保护、森林草原防灭火等的资金投入,巩固林草生态建设成果。扶持发展造林专业合作社,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精准选配生态护林员,让群众通过劳务获取报酬。努力探索一条林旅融合发展之路,立足本地现实,充分发挥“旅游+”功能,重点围绕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大力推动林区变景区、林场变公园、林房变客房、林业劳动变活动、林业产品变商品,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形成康养度假游、森林休闲游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大力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包括林业企业、种养大户、农村电商等;构建以林业院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等为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参与的多元培育体系,加快培育一批爱林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林农;州委、政府出台更多的配套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献身林草事业,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和骨干力量。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全面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生活富裕。力争到2025年,实现农民人均林草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作者:欧光辉,地址:云南红河州林业和草原局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