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首页 振兴顾问 查看文章

把握“四个方向” 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增动力、添活力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期:2023-2-17 16:37
阅读:672 回复:0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我国的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历史底蕴和发展环境等基本国情不同于当前世界上任何农业强国。一方面,我国人口规模巨大,人均农业资源稀缺,“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14亿多人口,耕地面积19.18亿亩,人均耕地面积1.36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另一方面,我国资源种类多样,“地大物博”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既有像黑龙江这类适合大规模生产的黑色沃土,也有西南地区适合发展高附加值特色农业的丘陵地带。这些资源的多样化决定了我国的强国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路线,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的农业强国之路。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需要着眼于“稳根基、固根本、增动能、强核心”四个重要方向。

  稳根基:保障粮食安全供给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世界范围内耕地占比9%、淡水资源占比6%,需要养育世界近1/5的人口。面对巨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面对国内食品需求快速增长、粮食增产难度愈大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粮食市场和粮食安全状况极不稳定的复杂局势,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14亿多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实现国内农产品消费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的逐步转变,是建设农业强国必须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需要多措并举。一是提升粮食产能,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有力支撑农业强国建设,为我国转型农业强国夯实粮食根基。二是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时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三是建立健全各项粮食安全保障机制体系,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严格粮食安全保障考核机制。

  固根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全面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最新结果显示,全国人口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亿多人,占比36.11%。我国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这就要求5亿多的乡村人口在发展中一个都不能落下。面对人数众多的乡村人口,如何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实践中不以割裂农村和农民为代价,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就成为了建设农业强国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从多重维度施策。从全国发展的整体性来说,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要同步推进,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来说,要坚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补足乡村振兴短板,做好“土特产”文章。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来说,要一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增动能:科技改革双轮驱动

  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农村改革是调整生产关系的有效手段,建设农业强国的技术路线就是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让农业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全球农业强国发展路径来看,科技支撑在农业强国建设中尤为重要,农业科技含量体现着农业强国的“硬实力”。我国的土地制度、经营制度是中国特色的重要体现,与众多发达国家有着根本不同。在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和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农业生产力,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深化农村改革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软实力”。

  提升科技“硬实力”方面,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一方面,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支持农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另一方面,要把握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的核心科技,解决好前端育种、中端生产和末端经营存在的突出问题。

  深化农村改革“软实力”方面,核心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以及农民和集体的关系。其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同时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其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其三,要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

  强核心:坚持党的领导

  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需要处理好国家、集体、农户之间的复杂关系,也要协调城市和农村、农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发展,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局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确保粮食安全供给,实现我国粮食产量高位攀升,人均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在450公斤以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补足农业短板,大力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有能力解决好“三农”问题并且一直把“三农”作为工作重心,举全党全国之力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想要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农业强国,必须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

  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需要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组织领导工作,要坚持五级书记抓落实,县委书记当好“一线总指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效能。二是涉农干部工作,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涉农干部“三农”工作本领,打造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领导农业强国建设能力的“三农”干部队伍。三是农业人才工作,要坚持人才的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把育好用好与有序引导相结合,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内生动力,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源头活水。

  作者:左双双(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蔡海龙(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