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首页 振兴顾问 查看文章

增强县城“以城带乡”的关键“接点”作用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 董博文
发布时期:2022-9-14 12:27
阅读:531 回复:0

县城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县城治理是基层治理的核心部分,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接点”。作为提升“十四五”时期社会治理效能的关键载体,县城居于“国家—社会”“城市—乡村”的“接点”位置,而在历史发展、现实推进和制度变迁过程中,县城治理可被视为国家治理的战略“接点”和政策“接点”。《“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要求“将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并着重强调“县域统筹”和“整县推进”。《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城镇化建设,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县城已成为“以城带乡”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接点”。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须持续提升县城发展质量,切实增强县城“以城带乡”关键“接点”作用。

深化县城“经济接点”功能。县城地处城尾乡头,是城乡协调发展和农业产业升级天然“接点”。一是发展县城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县城两端分别连接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有利于城乡要素跨界配置,是推动农业农村“接二连三”的最佳区域,还应强化乡村产业布局县域统筹,通过培育本地特色产业、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在县城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乡村旅游服务业,梯次推进县乡村联动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城乡要素循环通畅。二是加快县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农业全面升级。从城乡互动关系看,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须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支持进城农民更好融入城市。当前,县城在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创业的同时,也以相对低的生活成本和落户门槛吸引越来越多的返乡农民工定居置业,成为接续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对此,需要及时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一方面,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建立健全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以及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另一方面,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同时建立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健全农户“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在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过程中,稳步提升农业规模效益和综合效益。

细化县城“人才接点”功能。城镇化进程进入新阶段,县城正成为县域人才流动主要“接点”。为此,一是以县城为载体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一方面,随着逐渐成为返乡农民工主要定居地,县城应提供精细化有温度的公共服务,确保新落户人口、农民工等非户籍常住人口和县城居民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着力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灵活就业农民工社会保障,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和转学政策等惠民工程,同时持续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让县城汇聚留住各类人才。另一方面,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推动县城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尊重进城农民以“城乡两栖”“半工半耕”方式返乡创业,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二是以县城为载体提升城乡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推动建立“以城带乡”义务教育发展机制,通过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方式,促进县城优质学校辐射农村薄弱学校常态化,形成城乡教育联合体。另一方面,鼓励支持县城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建强县城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建立短期培训、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衔接贯通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促进农民终身学习。

活化县城“文化接点”功能。县城是城乡文化交融的重要“接点”,需要激活县城各类文化资源,更好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一方面,县城建设需要传承延续历史文脉,弘扬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也就是说,不仅需要统筹保护运用县城历史肌理、空间尺度和景观环境,推动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要注重把乡土风情融入县城标志性建筑和特色街区设计建设,深入挖掘、有效外化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同时,利用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更好发挥以物化人、以景感人功能,有力增强城乡居民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对于农村精神文化活动缺乏等问题,应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平台开展对象化分众化宣传教育,探索统筹推动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的具体方式,支持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体育馆等开展惠民下乡特色活动,推动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同时,注重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凝聚合力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

强化县城“生态接点”功能。县城和乡村山水相连、生态相依,是县城生态安全的支撑“接点”。首先,推动县城绿色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依托县城产业集聚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平台,引导县域产业集聚发展。另一方面,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深入推进产业园区废水废气废渣循环化资源化治理改造,从源头防止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在建设“绿色发展、生态宜居”县城的同时,切实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其次,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县城,须聚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逐步有序承接生态地区超载人口转移,发展适宜产业和清洁能源,有效保护城乡生态安全。再次,建设“以城带乡”的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系统,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统筹县乡村三级设施建设和服务,不断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设施和模式,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设施管护运行机制。

优化县城“治理接点”功能。县城是基层治理重要场域,起着承上启下、沟通条块相连的重要“接点”作用,也是推进基层治理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一是发挥县城治理效能辐射功能。对于县域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地方存在的重项目建设、轻治理等问题,须切实提高县城街道社区治理服务水平,不断健全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积极做好县城农业转移人口集中社区和城郊农村社区的帮扶救助、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社区康复等服务工作,进而辐射带动乡村治理效能提升。二是完善县乡村联动改进乡村治理长效机制。一方面,严格依法设定县级对乡镇赋权赋能范围,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健全乡镇党委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健全乡镇和县级部门联动机制,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健全乡村治理工作协同运行机制。另一方面,选优配强乡镇、村领导班子,持续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注重从县城社会治理一线优秀干部中选拔第一书记,吸引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致富能手、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全面开展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不断总结推广以城带乡改进乡村治理的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作者:董博文)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