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首页 振兴顾问 查看文章

深度挖掘地理符号新内核 高效创建有形有感有效典范

来源:乡村振兴网 作者: 李威
发布时期:2025-1-2 20:20
阅读:4989 回复:0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而丰富且特殊的地理符号便是彰显城市形象、增强创新意识、凝聚发展精神的重要载体,不断被塑造出来的地理符号逐渐被作为重要的知识产权类型,在发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挖掘区域优质发展资源、维护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在高质量推进广西“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中取得更大突破。

1、 深挖地理符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聚张力。

树牢反对地理符号异化的思想自觉。地理符号是人民群众长期生活实践的产物,将特定的地理符号交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要充分发挥其民族精神承载力,尊重地理符号承载的所指,能指与意指的客观性,清晰认识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使用地理符号始终是为了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与共同繁荣发展,通过不同的地理符号释放出不同的信号深入了解其城市的客观自然条件和背后人文历史渊源,深入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发展的底层逻辑,从而感知人民群众在长期交往实践中实现团结进步的精神价值,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性,让人民群众自觉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者、引领者和传播者。

赓续坚定地理符号蕴含的力量凝聚。地理符号因其能指的宽度和厚度而容易聚合高度共识,因其意指的可写性和开放性而被广泛关注,广西因其地处中国边疆位置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自1958年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以来,民族多元化带来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为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广阔地理空间,作为我国民族团结工作建设的主战场,全区各族人民携手同心建设,“八桂大地”已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同认可与竞争的文明身份资源,可以来说就是一种历史文化沉淀的独特地理符号。可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共同性因素日益增多增强已成为必然趋势,而地理符号的运用更能够很好地引导发挥其增进民族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熔炉作用。

探究畅抒地理符号涵养的民族情怀。主动探究地理符号涵养民族情怀的方法策略,充分挖掘地理符号的规律和作用机制,从满足个体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习需要的立场出发,更好地发挥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教作用,充分利用西津湖、漓江、大瑶山等地理坐标,引导人民群众将建党百年来民族地区的发展状况作出对比,探寻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如何破解先天生存条件不够、后天发展禀赋不足的困境,并有目的地选择地理符号进行知识迁移和情感联想,主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科学知识与伦理道德精神同自身已有认知结构联结,理解党制定和执行的民族政策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引导人民群众在精神上自觉赓续民族精神,在行动上不断为促进民族团结,为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而不懈奋斗。

2、 深挖地理符号赋能乡村振兴区域优质资源要素整合。

提炼地方产品符号,推动建设特色农产品市场。特色农产品品牌的设立可以增加特色农产品附加值,促进特色农产品向专业化发展,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对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非凡意义。酸嘢、高山油茶、罗汉果等许多特色农产品在消费者之间建立了不错的口碑,但大部分属于有品类无品牌的产品,高度提炼地方产品符号,通过运用在包装设计中体现地域文化可以与消费者建立情感上的联系,激发其对地域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引发情感共鸣,提升产品识别性,如“云南花腰”、“壮姑娘牛角梳”深入挖掘地域及文化特征,运用元素符号提取、趣味性设计等形式将民族纹样进行转化,应用于特色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去,不仅提升产品设计内涵,提高其商业价值,更凸显其独特的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从而建构起特色农产品品牌的模型,打造特色农产品的强势品牌,赋能乡村振兴。

挖掘地域文化符号,培育提升乡风文明集聚力。乡村是展现当地语言文化与地域风貌特色的聚集地,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打造乡村独特名片、塑造乡村文化风韵等方面起关键作用。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区,是广泛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聚居地,其中包括超过2000多万人口的壮、瑶、侗、苗等少数民族群体,而六成以上都生活在农村,一些村落由于靠近城市要道,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乡村文明建设打造机械照搬城镇建设模式,同质化日趋严重,而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更应当尊重少数民族民俗民风,挖掘利用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符号,层层落实、抓点带面、统筹推进,不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纵深发展,保持住具有本土地域特色和乡土氛围的风貌,塑造各具独特风格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动力。

创新地理潜在符号,撬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杠杆。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23年底公布全国第二批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广西2个案例入选,占2.5%,地理标志是一种独特的地域象征,也是广西优势资源,作为一种特定的区域性符号,是有力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被视为市场的竞争优势资源,进一步挖掘创新地理符号,加大保护申请指导力度,及时搜集分析、研究发展“潜在”地理符号资源信息,极力挖掘创新一大批地理符号成为富民兴乡特色产业和县域乃至市域支柱产业,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满足多元需求,彰显出地理符号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引领作用,凸显出地理标志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强大优势,多措并举推动优质品牌建立、产业强链发展、能力素质有效提升等专项行动,促进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迈进,助推区域特色产业和品牌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广西优质特色产业集群,促使地理符号成为撬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杠杆。

3、 深挖地理符号丰富生态基因筑牢生态文明建设屏障。

聚焦地理符号功能,沉淀丰富的生态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广西提出的“五个更大”要求中提出“广西要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取得更大进展”。广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瑶族、苗族等多民族共生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背靠中国南部,拥有漫长的历史背景,形成的壮族传统文化丰富且饱含深度,衍生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多个民族适应其生存环境、传统文化习俗的生态保育策略和生态保护措施,因此沉淀出丰富的生态智慧,孕育着多样的绿色生态形式与意味,而独特的地理符号便是体现广西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征,基于广西多民族、多物种的生态特色与绿色优势,独具一格的地理符号作为可感知的形式语言,不仅充分展现着广西传统生态智慧的内在张力,更是为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提供稳固的生态文化基础,致力于构建出一条符合广西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把脉建设屏障路径,呈现多样的生态形式。生态文化视觉符号是透析生态文化内涵意义的视觉要义,也是传达绿色生态意识的直观载体。由视觉形式与文化意味组成的生态文化视觉符号是打造少数民族文化生态视觉形象建构的基本单元和传播载体,亦可成为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符号路径,为少数民族的生态视觉形象塑造提供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广西拥有世界上连片面积最广、完好性保存最优、原始性最好的喀斯特森林,位于广西东北部的漓江流域,总面积700k㎡,是世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地位极为重要,坚定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心,寻求以生态优先为主导的高品质发展新路径,构筑我国南方最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塑造祖国南方亮丽风光,是广西乃至桂林必须自觉承担的关键职责。

深化地域文化内涵,营造独特的生态视觉。桂柳自古繁华地,一城风光半城水,独具一格的交融焕发着迷人的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作出重要批示指示,称赞“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明确指出广西要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取得更大进展,而广西壮族发展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在其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传统,传统风俗习惯包括饮食起居、穿戴服饰,也鲜明地打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烙印,在充分了解其地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地貌的优势进行生产活动,不断营造独特的生态视觉的同时,也体现其因地制宜谋发展、高度重视生态平衡的生态追求,因此,更要充分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意蕴,把民族生态文化中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理念贯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广西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

作者:李威 中共资源县委办公室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