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助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便利性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期:2023-3-27 13:39
阅读:1212 回复:0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绕过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一系列障碍,为金融机构解决了获取信息和评判风险的难题,对于农户来说,起到了增加家庭信用资产、提高信贷可得性的作用。

在信贷市场,金融机构的信贷决策需要依靠能够获取的信息,从而对借款人还款能力和意愿作出判断。面对农村客户,金融机构一般难以获取足够的有效信息来做信贷风险评估,需要借款人提供足够的偿债担保,但农户常常缺少可供抵押的担保物。对此,过去金融机构通常会进村入户,收集农户家庭生产生活、社区交往等信息,即所谓的软信息,评定“信用户”“信用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用评级,开展金融服务。传统的农户信用评价对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线下信用评价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同时为了保证信息的有效性,需要对信息持续更新。因此,这样的信用信息系统更新成本很高,难以长期有效维护。

现在,数字普惠金融依赖各种信息渠道,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更准确地赋予农户家庭信用价值,降低其获取信贷服务的难度。首先,依靠涉农政务数据,能够对农户家庭的人口、就业、农业生产规模、收入状况等作出较为精确的画像。其次,利用物联网技术及时获取农户生产状况信息,对其生产风险和预期收入进行判断。再次,利用农户线上社会行为等信息对其信用水平进行判断。可见,通过数字技术,金融机构可以得到更多硬信息和软信息,并将软信息“硬化”,帮助其对农户进行精准信用画像,对其进行信用评级和授信,提供金融服务。

目前我国各类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模式也多种多样。例如,网商银行与县域政府合作,将农户可公开的数据资源,如农村土地确权、种植情况、农业补贴等进行共享,运用数字技术为县域农户建立起专属的数字化风控模型,使农村用户有了更精准的数字画像,为其授信,开发出针对农户的免担保纯线上信用贷款。截至2022年末,网商银行已为全国2239万县域农村客户提供了数字信贷,并与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30个县域签约合作。网商银行还探索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及高光谱识别技术,观测和分析农作物种植和生长情况,实现“农户—地块—作物”三要素的匹配验证,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更便捷的数字化信贷服务。截至2022年末,网商银行已为100多万种植大户提供了信用贷款。

除了科技银行之外,传统的农村中小银行也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他们利用已有网点和业务人员等线下优势推进信贷业务数字化发展,通过收集农户信息,开展信用评级和授信,并通过自有或第三方金融科技平台将审贷至放贷等业务环节移到线上,大大提升了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国有大型银行也与政府和行业企业合作,利用自身强大的金融科技优势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例如,农行开发了“惠农e贷”“农银e贷”等产品体系,建行开发了“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平台,邮储银行开发了“邮e链”涉农产业链金融服务平台,都大大推进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2021年农业农村部推出“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农村金融服务平台,通过收集全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高素质农民、种养大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企业(含国有农场)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金融服务需求,打造“主体直报需求、农担公司提供担保、银行信贷支持”的数字化农贷模式,将“政银担”合作模式数字化、线上化。经过近两年实践,该平台已累计服务了80万农业经营主体,相关金融机构授信32万笔、1034亿元,平均综合成本仅为4.55%。该平台的一大优势是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了信息更新速度与准确性,通过“代建代管、共享共用、可用不可见”的方式,鼓励金融机构附加数据到平台,开展数字普惠金融服务。

作者:孙同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金融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