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以乡村文化建设引领乡镇区域经济发展 为乡村经济注入活力

来源:今日永城 作者: 练奎龙
发布时期:2020-2-13 23:46
阅读:757 回复:0
原标题:深挖乡村文化资源 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永城作为一个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历史遗存不可胜数,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撇开“永城八景”不谈,各乡镇的历史遗迹均有相关记载。当前,在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深挖乡村文化资源,以乡村文化建设引领乡镇区域经济发展,必将提振乡村经济活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地方最能够打动人心、嵌入记忆的符号,能为人民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为经济社会发展指明正确的航向。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产业发展、村美民富的重要动力。只有以文化铸魂,培育文明乡风,让农村环境美起来,村民生活富起来、精神足起来,乡村振兴战略才能真正实现。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几千年乡村生产、生活积淀下来的乡村文化和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重要精神支撑。在乡村现代化进程中大力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切入点就在深挖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历史典故,进行历史探源,复活承载厚重文化的传统村落。

  以侯岭柏山为例,就有很多富有神奇色彩的传说。一说上古时期,杨二郎担山赶太阳,用石子击中了三足金乌,消灭了旱魔,石子落下后就成为后来的柏山。二说柏山六十年一变玉,宋人得玉,献之与子罕,子罕弗受(子罕,春秋时期宋国人,宋戴公六世孙,姓乐名喜,字子罕,宋国名臣)。隋唐之后,更多的诗人名士游历至此,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传说吕洞宾游至柏山,为美景陶醉,醉卧柏山,曾有《题柏崖山》诗一首:“半空豁然雷雨收,洗出一片潇湘秋。长虹倒挂碧天外,白云走上青山头。谁家绿树正啼鸟,何处夕阳斜倚楼。道人醉卧岩石下,不管人间万事愁。”清代诗人张星在《赋柏山》中说:“苍崖耸古柏,翠色依南山。百雉寒烟外,三台返照间。秀峰当月出,流水落云闲。最爱虬枝碧,龙光压九环。”字里行间,可见柏山当年风景秀美、古柏苍翠的盛景。还有清代永城诗人李荫敦,其《柏山》诗云:“青嶂高盘浍水滨,东南秀气自嶙峋。经来斧凿云根拔,幻出烟霞石乳新。老树苍苍凌大壑,流泉浩浩接荒屯。但从春夜城边望,天外文峰月满轮。”对柏山更是大加赞美。

  在乡村振兴中,村庄建设规划应具有前瞻性,要把保留传统乡村文化风貌融入村庄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发掘乡土文化资源,保护好乡村风貌,传承好乡村技艺,扎实开展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遗申报、技艺传承等,推进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场所建设。要紧紧抓住文化建设的牛鼻子,结合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文化搭台,提高乡村的引力;让经济唱戏,为乡村人才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使人能留得住。

  俗语云: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柏山村因临近古宿集,而保留了古庙会的传统。每年农历四月十三,人们一大早从四面八方赶来,遍布村庄每个角落,至午后二三点都不肯散去。集会一方面能扩大物资交易,另一方面更是文化传播的固有场所。目前,柏山村的街道规划尚不能担负起其承载的厚重文化。

  乡村文化振兴,既要注重历史传承,更要重视现代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尤其是孩子的培养,必须放在优先发展地位。调查发现,现在农村小学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管理不够规范,优秀教师大多流入城区及近城郊区,学生也随之流动。如此往复,在农村小学,一个班超过20个学生的已经是少数,以致有的学校只有几个学生;老师则一个人承担几个班的教学任务。民生最大的公平莫过于教育,这种状况不改变,乡村振兴、文化振兴就无从谈起。柏山村钟灵毓秀,柏山小学更是辐射周边几个村。近两年,柏山小学一批年轻的教师立志献身农村教育,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和家长的赞同。

  乡村的文化建设相较于城市文化建设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乡村文化振兴不宜遍地开花,应因地制宜,根据村庄现状和历史,通过突出乡村建设中的文化底蕴、本土的人文优势,找出乡村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既能保留传统文化基因又能吸收现代文化供给的积极因素,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统筹区域环境,切实发挥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试点带动,以点带面、宣传驱动,推动区域融合发展。柏山位于侯郑线侯岭与黄口交界处,并与安徽相邻,德上高速与宿登高速在此交汇,门户位置十分明显。以柏山村为建设试点,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李口村,并与高楼、菜园两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形成区域联动,打造侯岭乡村振兴示范点。

  乡村振兴永续发展,就必须要有产业支撑。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柏山村一开始也是走的这条路子,一部分村民靠开山打石为生,直至2014年才被禁止。柏山想要走出一条青山绿水的新的发展之路,还需要在扩大产业上下功夫,依托其特有的地方文化,培育特色品牌,结合特色民俗和乡土文化等资源,建成处处有文化、处处皆风景的特色文化乡村。要围绕乡村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林果种植,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