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首页 振兴顾问 查看文章

人地分离加剧 “空心村”不容忽视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布时期:2021-5-13 10:40
阅读:550 回复:0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于近期公布。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老龄化加速、农村人口外流、人地分离加剧背后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人户分离比例的提升,表明人口流动在加剧。这反映了我国经济更有活力和韧性,给人们带来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同时,农村通过改革和经营模式创新,释放出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这是积极的一面。但是,人地分离加剧背后的“空心村”“空心镇”问题也不容忽视,其引发的是流动人口最终何去何从的归宿问题。

农村人口外流是城镇化的需要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15856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1984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这两组数据表明,我国城市人口增速高于乡村,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人户分离在加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冯文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城镇化角度看,过去10年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63.89%。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仍将持续。

“人户分离比例的提升,表明人口流动在加剧,在省内或跨省流动中均有表现,但省内流动更为活跃。这从根本上反映出这些年我国经济的活力和韧性,给人们带来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同时,近些年,农村通过改革和创新释放动能,依靠科技进步和新型经营模式,向附加值更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很多地方通过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公共服务改革,不断破除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壁垒。新型农业和现代化农村的逐步出现,将更多的劳动力人口从农村中释放出来,使人口流动更加活跃。”冯文猛说。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说,人口向城市集聚是必然的趋势。城镇化率提高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但农村人口外流又不利于实施乡村振兴,这是一把双刃剑。

农村社会治理将发生深刻变化

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占63.89%,乡村人口在减少,只占36.11%。乡村振兴人才为要,面对乡村人才外流,又该如何破解?

徐洪才分析说,随着城乡人口分布的变化、人地分离的加剧,下一步农村如何摆脱空心化、促进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要素自由流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意。

他认为,今后,农村的社会治理、经济活动都要发生深刻变化。首先,农业生产主体的变更。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组织形式必然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公司运作。

其次,完整的生产经营流通服务体系的形成,将大量劳动力直接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从事农产品加工、服务业等行业,从而提高劳动效率。此外,生产服务体系、流通体系、与农业相关的产业链须重新构造。

徐洪才表示,未来乡村振兴,体制机制要打破,如户籍制度要改革,公共服务要均等化,土地要集约化等。他建议,从政府层面,一要对公共服务设施加大投入;二要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盘活土地资源存量,提高经营效率,将高科技、物联网、智能制造等运用于农业;三要防止大城市病,实现城乡之间协同、融合发展。

解决人地分离 体制机制改革是关键

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10年间,人户分离人口增加了43619万人。专家认为,造成人地分离的根源跟现有的户籍、土地等制度息息相关。

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周天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农村面临的问题,一是资源要素流动不起来,特别是土地要素尚未市场化配置;二是农村老龄化比城市快;三是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

在周天勇看来,劳动力必须与土地、资本两个要素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生产力。农村土地要素不能按市场化配置,是导致农民离乡不离土,摆脱不了土地黏性的主要根源之一。要素流动不起来,人才进不去,农村就难以发展。

基于此,周天勇建议,一是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城乡土地同权、同价、同地,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缩小公益性征地范围,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二是要给农民土地发展权、使用权;三是要让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双向流动,土地和宅院要双向置换。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