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5G等)与农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面对新一波科技浪潮,智慧农业已成为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各农业大国纷纷加紧布局智慧农业。作为欧洲农业强国,德国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智慧农业,降低了农业投入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农业领域形成了强劲的国际竞争力,为各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德国智慧农业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化、信息化与智慧化三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农业面临严峻的劳动力短缺与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此后数十年间,德国政府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广泛引进和普及农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设备,农业产出和劳动效率逐步提升,为德国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兴起,德国农业逐步迈入数字化阶段,开始应用GPS导航和遥感等技术,实现了耕作、施肥与灌溉等环节的精准管理,初步建立起以数据为导向的农业生产模式。进入21世纪以来,德国农业发展开始进入智慧化新阶段。面临气候变化、本国农村人口减少以及全球农产品供应链频繁受阻等多重挑战,德国加快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前沿技术,推动“农业4.0”建设,力求在提升农业韧性与绿色转型的同时,实现高效、精准、可持续的农业发展。在这一进程中,为有效应对挑战、实现智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德国采取了一系列关键举措,为其智慧农业的深入推进筑牢了根基。
加强顶层设计,提供制度保障。德国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农业发展,始终坚持通过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来推动智慧化农业转型。为确保智慧农业有序发展,德国先后制定了《德国2035土地耕作战略》《“农业数字政策”未来计划》《德国国家生物经济战略》等政策文件,明确了本国智慧农业的发展方向、重点任务与阶段目标,推动技术进步与农业转型紧密结合。这些战略规划不仅侧重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还特别关注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致力于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推动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共享。德国农业政策体系注重在多个层面的协调,旨在确保农业领域的智慧化转型,设有专门的部门机构,如联邦食品与农业部乡村发展与数字创新司,负责智慧农业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推动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
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助推产业提质增效。德国在推动智慧农业发展中积极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发挥其对产业的带动作用,形成了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与系统集成相结合的产业格局。Tracxn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德国在智慧农业领域拥有260多家相关重点企业,涵盖精准农业、农业自动化、农业物联网和农业软件等多个细分领域,包括克拉斯(智能农机、精准农业系统)、拜耳(数字农业平台、生物技术)、博世(传感器技术、精准农业解决方案)、巴斯夫(农业数字化服务)等,且多处于国际行业领先水平。德国政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税收减免与研发补贴等措施推动智慧农业企业发展,尤其是在开发农业技术上投入大量资金,据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的统计,德国2023年在农业技术方面的投入为54亿欧元,并由大型企业牵头研发“数字农业”技术。此外,德国还大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通过建立数字农业产业集群,集聚企业、高校与研究机构,打通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的通道,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构建农业数据平台,促进数据共享与智能决策。数据是智慧农业的关键要素。近年来,德国不断推进农业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打通农业生产各环节的信息孤岛,提升智慧化管理能力。联邦食品与农业部积极推动“农业数据空间”建设,鼓励农场、科研机构、农机制造商与流通企业共享土地、作物、气象、作业与市场等多源数据。通过智能分析与可视化工具,农业经营者能够基于实时信息优化生产策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此外,德国重视数据隐私保护,制定农业数据治理规则,明确数据所有权与使用规范,营造了安全、透明的农业大数据应用环境。
持续提升农民数字素养,缩小数字应用差距。智慧农业的发展不仅依赖技术创新,更有赖于农业从业者的数字化能力。德国高度重视农业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农民数字素养培训,提升其对新技术、新模式的理解与应用水平。德国农业商会等机构每年组织数千场实用型智慧农业培训课程,涵盖智能农机操作、农业物联网使用、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等内容。德国农民数字技术应用率高,与上述培训密不可分。德国洪堡大学调查显示,约80%的德国农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用上了数字技术。此外,部分德国高校与农业科技企业合作设立了“智慧农业工程”等交叉学科专业,培养兼具农业知识与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农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通过普及化、系统性的培训体系,德国有效缩小了不同地区与不同类型农场在智慧农业应用上的差距,推动农业数字化发展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德国在智慧农业发展中积累的实践经验,涵盖战略规划、技术应用、数据管理、人才培育等多方面,为全球农业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宝贵借鉴,其背后的深层逻辑与做法值得深入思考。
科学规划,引导农业智慧化有序推进。德国通过制定国家层面的农业数字化发展战略,明确智慧农业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和实施路径,确保各项举措协同推进、循序渐进。这表明,智慧农业发展需要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注重与农业绿色转型、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度对接,防止碎片化、短期化的政策推动,确保农业智慧化转型沿着可持续、高质量的路径稳步前行。
技术创新,夯实农业智慧化基础。德国注重前沿技术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不断推动智能农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研发与应用。经验表明,智慧农业发展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产业示范,加强产学研用协同,打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规模应用各环节,形成多元技术融合、系统集成的智慧农业发展格局,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持久动能。
数据赋能,提升农业决策智能化水平。通过构建统一、开放、安全的农业数据平台,德国有效整合了分散的数据资源,打破了信息壁垒,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化水平。这启示我们,智慧农业不仅依赖设备与技术,更需要完善的数据基础设施和科学的数据治理体系,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力,全面升级农业生产体系、产业链和供应链。
能力建设,促进数字技术普惠共享。德国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将农业从业者的能力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广泛开展农民培训、普及数字技能教育,德国有效提升了农业劳动者对新技术的适应与应用能力,缩小了城乡、区域间的数字鸿沟。由此可见,智慧农业的推广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未来,各国要加大对农业从业者特别是中小农户的数字赋能力度,确保智慧农业发展的普惠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作者:徐佳利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