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首页 振兴顾问 查看文章

我国边缘土地和作物潜力巨大

来源:新京报 作者: 刁现民
发布时期:2022-12-26 16:05
阅读:1319 回复:0

  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抓紧制定实施方案。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据了解,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但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谷子糜子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刁现民看来,“我国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积不高。同时,我国依然是粮食进口大国,2021年进口的粮食超过1.6亿吨,未来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对粮食的需求也会相应提升,粮食安全仍然应该警钟长鸣。”

  此外,“主产区、主粮作物产量也在不断接近极限”。刁现民说,“比如土地利用,我国华北、东北等主产区,土地长期超负荷利用,继续增产确实比较困难。再如作物,大宗作物的利用和开发,不论是育种还是栽培技术,都已经处在极高的水平。”

  刁现民表示,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挖潜的空间。相比主产区、主粮作物,我国还有大量的其他类型土地,以及丰富的作物品种。如盐碱地,我国有近15亿亩盐碱地,其中至少1.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此外还有山旱地、丘陵地等也都有巨大的挖掘潜力。从作物层面看,高粱、谷子等传统作物,在品种、栽培以及管理技术等方面,开发程度不足,增产潜力巨大。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一次重申“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也提醒我们,要关注主粮之外的食物来源。

  刁现民建议,“一方面,在种业方面,需要继续攻关,做好品种培育等工作。另一方面,当前亟待解决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之间的差距问题。这方面,需要做好技术集成、提高栽培、管理水平等,使实际产量尽快提升。”

  刁现民表示,我国曾经实施多项粮食产能提升工程,而此次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具有综合性特征,在粮食生产的各个方面共同发力。“从会议精神中可以看到,会议全面强调了科技、土地、经营模式、观念等方面的工作。以科技为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从世界范围看,各农业强国无一不是农业科技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在种业、机械化等方面水平非常高。再如以色列,这个建立在沙漠上的国家,通过高超的农业科技,成为农业出口国之一。以色列的水利技术全球闻名,其滴灌技术,可以精准地为每一株作物提供最合适的灌溉量和灌溉方式。还有荷兰,这个建立在滩涂上的国家,其农业技术同样排在全球前列。”

  在不断发展农业科技之外,土地、农村建设等领域对粮食生产的助力同样重要。刁现民说,“会议特别提出了保障种粮农民利益、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逐步把永久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等,全方位地保障和促进粮食生产,对未来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刁现民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