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首页 振兴顾问 查看文章

江西农信:普惠金融奏响红土地的乡村振兴曲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布时期:2021-6-25 15:50
阅读:2134 回复:0

江西农信普惠金融奏响红土地的乡村振兴曲


编者按 江西是全国首批8 个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省份之一,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网点乡镇全覆盖和金融便民服务站“村村通”。至今年5 月末,江西辖内农商银行资产总额突破1 .1 万亿元,存贷款总额超1 .6 万亿元,以占全省20%左右的资金来源,发放了占全省50%以上的农户贷款、25%左右的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是名副其实的“江西人民自己的银行”。

在江西这片红色土地上,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组织带领全省农商银行,赓续传承红色基因,坚守服务实体经济宗旨,聚焦支农支小主责主业,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确保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有广度、有深度、有力度,全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高安农商银行:绿色金融浇灌现代农业品牌成长

花卉苗木种植、军马文化场景再现、万米园艺长廊……从游玩观光到休闲度假,地处高安市杨圩镇的百峰岭景区已经成为江西人假日的热选乐园。

不过,流动资金紧张曾经一度制约这一农业旅游项目的发展。景区副总经理郭涛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得知我们面临的困难后,高安农商银行立即组织人员现场调查,通过将林权抵押、流动资金贷款等业务组合在一起,为景区改造、设施建设提供信贷支持,极大地帮助了我们打造特色旅游项目。”

在百峰岭景区周边的行政村,高安农商银行则进行了连片授信,推出“企业+基地+农户”信贷服务模式,助农增收。目前,该行已在当地周边设立20多个村级金融助农服务站,并联络公司建设了500亩水果园项目,带动486户脱贫户增收。

这是高安农商银行支持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据了解,高安农商银行将辖内绿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的产业信贷需求纳入“重点支持名单”,创新推出“乡村振兴贷”“百福惠农贷”等产品,通过分类授信、利率优惠、简化贷款流程等措施精准对接,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截至4月末,高安农商银行绿色信贷余额为5.7亿元,共涉及23户企业,较年初增加7240万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江西邓志平园林绿化有限公司2016年开始着手打造高安生态休闲观光旅游项目,由于企业自有资金无法解决实际需求。在高安农商银行的支持下,邓志平园林得以持续、稳健发展,同时带动2000多户脱贫户参与到生态建设中,实现致富。

高安农商银行行长应胜军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高安农商银行始终把支持现代农业摆在重要位置,积极发挥绿色金融导向作用,‘输血’绿色产业与生态经济,通过以产业特色为依托,开展品牌对接,融入高安品牌建设,打造高安金融品牌。”

高安自古就有“农业上县”之称。如今,高安市裕丰农牧有限公司利用锦江黄牛资源开发的牛肉产品已经小有名气。该公司生产部经理杨建军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介绍,公司发展初期,高安农商银行就提供了流动资金贷款。受疫情影响,公司的资金需求尤为迫切。高安农商银行又迅速成立专项服务小组,充足的资金保障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竞争力。

在高安,“农商银行+合作社+社员+农业经营主体”的模式正加速“三农”发展质效。“在高安农商银行的资金支持下,合作社累计为社员贷款提供担保服务576次,助力社员获得贷款2.34亿元,且全部按期足额归还。累计带动1000余农户发展生产,每户每年增收5000元以上。”江西省高安市兴旺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建秋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高安农商银行董事长舒洪泉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安农商银行将始终坚守在支农惠农的第一线,持续加大服务“三农”的资金投放力度,不断创新支农富农信贷产品,为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打造“美丽经济”源源不断地注入金融“活水”。

吉安农商银行:守正创新打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桥头堡”

6月8日,吉安市青原区天玉镇平湖村,一位老大爷看到吉安农商银行的工作人员到来,远远地便热情地打起招呼。伴随网点城乡“全覆盖”、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吉安农商银行的客户经理成了村民们的“老朋友”。平湖村综合型普惠金融服务站门口外,摆满了吉安农商银行的信贷产品宣传册。服务站站长蒋洪生介绍说:“这里很受村里人欢迎,大家来办理助农取款的同时还能相聚畅聊。”

吉安农商银行天玉分理处主任高琦告诉记者,吉安农商行为站点布放的全功能型普惠金融机具每台17800元,能提供存折存取款、转账、卡业务,以及理财、社保等多类业务服务,农商行除了每月按业务量付给运营者劳务费,还同时出资为站点配备了保险柜、POS机、验钞机等。

吉安农商银行行长尹建军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吉安农商银行以吉安市建设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大力实施支农支小整体推进,加快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从加大信贷投放、拓展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持续发力,赋能乡村振兴,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

据了解,围绕客户个性化需求,吉安农商银行加快普惠金融服务站分类升级建设,建成江西辖内农商银行首家社区普惠金融服务站;5月末,共建成基础型、政务型、商超型、综合型(政务+商超)服务站119个,其中全功能型服务站3个,站点建成数量居江西辖内农商银行前列。

伴随着站点的民生内涵日益丰富,普惠金融服务站尤其是农村综合性站点,正成为吉安农商银行“金融+民生”服务的“桥头堡”。

吉安农商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宁秦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吉安农商银行的普惠金融服务站实现线下可以开展小额现金存取、跨行转账、贷款申请、缴纳社保医保、生活缴费等服务;线上联系驻村金融助理可以开展云服务,并针对农商银行百福卡、乡村振兴卡、社保卡等客户群体,参与“满立减”等百福生活圈活动,引领农村客群和老年客群走进数字金融时代。今年以来,站点共交易3.87万笔,金额1673万元。

在吉安各个乡镇、村委的支持下,吉安农商银行已经累计组织金融夜校培训315场,在普及金融知识的同时,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站点知晓度和认可度。开展“普惠金融服务站+流动银行”服务近200次,受众近1万人次,农村客户,尤其是老年人、低保户等特殊人群,足不出村就能便捷地办理金融业务。

为扶持乡村产业发展,吉安农商银行加大对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走访对接。在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农商银行+合作社+村支部+贫困户+一般农户”的模式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品牌。

吉安农商银行富田分理处主任黄群华介绍:“吉安农商银行通过‘财政惠农信贷通’和小额农贷持续支持子平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产业发展,成果显著。”

“通过产业帮扶,我们合作社直接带动了300多户贫困乡邻实现脱贫致富。目前,合作社已拥有百亩大型食用菌生产基地1个,多功能温室遮阳大棚200多座,年产各类食用菌100余万公斤,年产值800余万元。”江西奁之味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子平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子平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会昌农商银行:金融扶贫政策“变身”乡村振兴加速器

“前几天卖了3头牛赚了1万元左右,目前存栏39头。”6月9日,会昌县文武坝镇白石村的邹华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如今,脱贫后的邹华一家不仅住上了新房,还成了养牛专业户。

据了解,从2015年开始,会昌农商银行就支持邹华一家养牛,目前共发放20万元贷款。在白石村,像邹华这样的养牛户还有十多户,他们都得到了会昌农商银行的贷款支持。

会昌曾经是江西省25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2019年4月脱贫摘帽。会昌农商银行董事长郭星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介绍,为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会昌农商银行以支持产业升级和秀美乡村建设为导向,持续加大支农贷款投放和脱贫人口的信贷需求,让金融“活水”流向乡村振兴最需要的地方。

为延续金融扶贫政策,会昌农商银行以“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为纽带,率先对2020年底到期的“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进行全面衔接。对凡是符合政策条件的,做到应贷尽贷、能贷尽贷,切实保障和满足一般农户、种养大户、农业合作社的资金需求。

数据显示,至2021年5月末,会昌农商银行发放“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贷款3108户,金额2.3亿元。其中,发放脱贫户“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2918户,金额1.35亿元;种养大户170户,金额3500多万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户,金额6000多万元,带动脱贫户就业和增收近1000多人。

贝贝小南瓜是会昌县的重要农业项目。会昌农商银行第一时间出台了贝贝小南瓜蔬菜产业信贷支持工作方案,开通办贷绿色通道,降低申贷门槛,提高授信额度,实行利率优惠,助力会昌县“将蔬菜打造成农业支柱富民产业”。至2021年5月末,会昌农商银行累计发放“蔬菜产业贷”1.59亿元,惠及552户蔬菜种植户。

会昌是“中国桔柚之乡”,赣南脐橙驰名中外。作为赣南脐橙质量可追溯示范企业,江西省永记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文峰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合作社目前有几千亩橙园,包括130多户果农社员。多年来,会昌农商银行对合作社提供持续的贷款支持,从最初的几十万元发展到现在授信1260万元,由政府贴息、政府背景的担保公司提供担保,还款期限还从1年延长到了3—5年。2020年,合作社销售脐橙700万斤,销售额近3000万元。

郭星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政府+农商银行+企业(合作社)+贫困户”让口袋富起来,金融夜校让脑袋富起来,“党建+扶贫”带动了农产品消费。通过减免农户评估费,主动承担抵押登记费等,加大减费让利力度;减时间、减环节、减资料,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实现金融服务在乡村、街道、社区的“全覆盖”和基础金融服务的“村村通”,推广手机银行等新型支付工具,这些正有效转化成广大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便利性和满意度,为乡村振兴“增效”和“提速”。

于都农商银行:“加减乘除”谱普惠,富硒产业正富民

于都县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如今,走进于都,处处可以感受到“新长征,重新再出发”的精神风貌。作为农业大县,于都近年来充分利用土壤富硒的优势,将富硒蔬菜产业列为农业首位产业。这正成为全县农户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

在梓山镇排脑村,37岁的曾地庆之前在于都农商银行贷款10万元用于养猪。去年下半年,他开始种植30亩大棚蔬菜。于都农商银行了解到其需要增加资金,为其办理了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30万元。由于种植规模较大,效益较好,曾地庆正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致富带头人。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了解到,作为于都农村金融、普惠金融、民生金融的主力军作用,于都农商银行大力弘扬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始终坚持“立足本土、服务社区、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该行的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下蓬勃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的引领力量。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末,于都农商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01.69亿元,其中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51.84亿元,占全部涉农贷款余额的82%。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4.43亿元,其中1000万元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72亿元,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68%。

6月10日,在梓山镇潭头村的大棚中,蔬菜长势正好,44岁的黄五秀欣喜地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这是富硒的白皮苦瓜,口感比一般的苦瓜要好。农业公司的保底收购价是每斤3.5元左右,我们菜农不用担心销售问题。我的大棚每年亩产可以达到4000斤左右,一年收入能有十几万元。”

以前,黄五秀在外地打工。听说政府鼓励大棚蔬菜后,去年她开始小规模种植,今年扩大规模至40亩。“于都农商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如果资金不够,可以办理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有贴息政策。我一听,有这么好的政策,今年3月就办理了30万元的贷款,用于雇人、买肥料、种子等。”黄五秀对今年的收成充满信心。

“潭头村有1.1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基地,市场上常见的品种都有,不仅本村人参与生产经营和务工,还引进各类农业龙头公司和有志之士。在于都农商银行的支持下,通过‘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全村在2017年就整村脱贫,现在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1.6万元左右。”梓山镇潭头村第一书记林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于都农商银行行长张义丽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于都农商银行重点关注民生金融、普惠金融以及绿色金融,推出了乡村振兴贷、百福居民贷、百福个商e贷等多个产品,着力满足多样化需求,并从制度机制层面开辟绿色通道的“加法”、执行优惠利率的“减法”、强化党建引领的“乘法”、缩短融资链条的“除法”,切实让利农户,提升农业产业链的质效,助力乡村振兴。

穿好“红马甲”,联动营销,为业务合作“搭台唱戏”;佩好“红飘带”,“机关帮网点”“城区帮乡镇”“党员帮群众”赋予重点工作新动能;当好“红旗手”,支农支小“排头兵”不断呈现新气象;戴好“红袖章”,清收不良打开新局面……于都农商银行正谱写普惠金融的新篇章。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