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卜华:打牢生态底色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潍坊日报 作者: 卜华
发布时期:2020-2-14 03:49
阅读:1771 回复:0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指出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农村改革发展经验,充分肯定我市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探索与贡献。在新时代再创农业农村发展新辉煌,确保乡村振兴走在前列,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出潍坊贡献,是我市的使命担当。市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读书交流会,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集中谋划,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冲锋号,对我市乡村全面振兴及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不仅包括产业文化、科技、社会,更包括生态的振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生态底色是乡村振兴的自然基础,是乡村振兴与发展的前提。生态环境是乡村的“底”,只有打好底色,才能绘制出美丽乡村的画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于农村来说,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其振兴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要素。如良好的生产空间、各种优质资源,有利于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二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对农村废弃物的自然分解与容纳。三是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对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有更高的期待。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居民对于农村发展也有了新的需求。他们渴望优美的田园风光,也希望在乡村能够体会到农耕文化,寻得到“乡愁”。要满足城乡居民对于美丽乡村的向往,就必须
打牢生态底色,实现乡村的生态振兴。

  乡村生态振兴需要全方位发力。一是以城乡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农村生态振兴不能孤立进行,而应该城乡联动、相互支撑,整体推进。要统筹城乡规划。制定县级、乡镇级、村级发展规划,对乡村进行改水、改厕、改路、改房、改线以及美化环境的工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实行城乡污水共治、城乡垃圾共治、城乡土壤污染共治。在城乡联动、整体推进下,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二是强化农村居民的生态意识。农民文化水平及素质的提升能够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乡村生态振兴需要提升农民对生态的认知,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真正实现“三生”融合;此外,向农民科普科学知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先进技术,利用环保资源进行农业生产。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乡村的风土人情,选择适合自己的经营方式,使得农民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升生活水平。

  三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首先要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必须把过去以产业链发展为纽带的农业产业布局思路调整到以环境资源要素为纽带的产业布局思路上来,做好上下游产业衔接配套,打通农业生产内部资源循环链。要创造优质生态农产品的良好生产环境,突出“防”和“用”两个重点。“防”,重点在于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控,充分应用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等综合农耕措施,从源头控制农业投入品对环境的影响;“用”,重点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对于可降解的农业废弃物,就地转化为有机肥还田,作为培育和改善土壤有机质原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其次要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大现代农业投入,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和农产品升级换代,以规模化的有机农业引领农业走向高端,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人民群众“餐桌”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再次要发展生态畜牧业,减少畜牧养殖的污染。

  四是以机制创新促进乡村生态振兴。首先,建立多渠道的农村环境保护投资机制和生态维护奖励机制。乡村环境治理要运用符合市场规律的集资方式。农村特别是不发达农村公共资源不足,造血功能有限,要在坚持城乡公平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为农村的环境治理提供相应的国家财力支持;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吸引和调动各方面的投资。其次,要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治理监督机制。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公众参与的环境治理监督机制。政府需要完善环境污染监测体系,从环境污染源入手,对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化肥污染等问题定期做好监测和预防。同时,政府应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监督队伍,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农村生态环境的监督队伍。再次,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法律体系。应从适用性角度出发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治理法律体系,有针对性制定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法律,完善相关法律的具体内容,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执法力度。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