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首页 振兴顾问 查看文章

“十四五”农金:在初心坚守中共寻嬗变之径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布时期:2021-1-22 11:11
阅读:1358 回复:0
主持人 王彩娜

嘉宾

金文成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黄荣彪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委书记

陈中宁 广东开平农商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

东长军 新疆轮台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民族要复兴,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开局“十四五”,踏上新征程,面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农村金融如何深化改革实现创新突破,为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更大力量?

“十三五”时期农村金融服务持续改善

中国经济时报:回顾“十三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

金文成:“十三五”时期,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各类金融组织向农业农村倾斜,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显著提高,金融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数字普惠金融快速普及,各类金融产品种类和信贷投放总量大幅增加,农村金融服务持续改善。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其中,突出亮点是乡镇实现金融机构和服务网点全覆盖。截至2020年6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640家,覆盖31个省份1306个县市,其中,1079家在中西部地区,成为我国农村金融薄弱地区金融供给的积极力量。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和国家农业再保险公司的成立,完善了农村信贷担保和农业保险体系。由此,形成了由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小微金融组织、农业信贷担保、农业保险机构共同组成的多元化、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二是农村金融供给大幅增加。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金融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截至2020年6月末,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7.83万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达到7.2万亿元。截至2020年11月底,33家省级农担公司在保余额2059.7亿元,净资产放大倍数达到3.33倍。农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全国农业保险承保的农作物品种已超过270个。“十三五”时期,农业保险累计为农业产业提供风险保障12.2万亿元,服务农户8.02亿户次。

三是信贷产品与服务方式日益丰富。“十三五”时期,涉农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已涵盖农业产业、农村改革、绿色发展、乡村建设等多个领域。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产业链、供应链金融与农业担保、农业保险的深度结合,较好地缓解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和贷款贵等问题。“土地+”信贷模式探索不断推进,成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

四是金融扶贫成为突出亮点。“十三五”时期,金融机构将更多资源投向贫困地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全国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超过4万亿元,保险业累计为9800多万户次贫困户提供风险保障9100多亿元。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分别累计发行扶贫债券,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脱贫攻坚重点领域。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还通过发行基础设施专项金融债、“三农”专项金融债等其他类型的金融债,以更大程度地扶持贫困地区企业或项目。

黄荣彪:“十三五”期间,农村金融机构坚守定位,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作出积极贡献,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和保障。比如,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农村金融机构就功不可没。我认为,农村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民生百业的意识和能力还是非常强的。例如,毛南族自治县农村金融机构大力扶持农业生产,到2020年11月末,全县涉农贷款余额56.94亿元,较2015年年初增长105.59%;2015年以来,该县累计向1.81万户贫困户发放9.01亿元扶贫小额信用贷款用于农业产业发展,发放贷款64.18亿元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农村金融机构还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行路难题,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为农村电网和饮水工程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等,充分体现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责任担当和服务意识。

陈中宁:“十三五”以来,随着一大批改革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实施,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政策导向体系,比如国务院印发实施《推进普惠金融的若干意见(2016-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委发布《关于金融推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同时各部门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整合力度,为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近年来,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探索服务“三农”的有效模式,如设立“三农”金融事业部、“三农”专营中心,建立专业化“三农”贷款审查审批体系,完善“三农”特色金融体系,围绕“三农”生产新要素,不断推进“三权”抵押贷款,创新农机抵押贷款、生猪活体抵押贷款等,并基于大数据技术开发线上惠农消费贷款、移动服务平台,推动各类创新应用,大大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增加农企农户农民的金融服务可获得性。

农村金融发展亟须突破的难点与关键点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仍存在哪些亟须突破的难点与关键点?

金文成:一是农村合作金融发展亟待破题。合作金融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解决偏远地区的零散、应急需求具有重要作用。但因不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缺乏抵押物、财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加上金融监管难度大,为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合作金融发展相对缓慢,其作用发挥有限。

二是土地抵押融资机制有待健全。尽管一些地方开展了农村宅基地、土地经营权两权抵押试点,但受土地价值变现难、价格与收益评估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制约,农村土地抵押融资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是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金融信贷模式仍需探索。农村公共设施主要以公益性功能为主,缺乏市场化还款来源,金融支持模式还有待破题。

四是农村金融差异化监管政策有待突破。乡村振兴战略释放出强劲的农村金融需求,且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别发展格局。但与农村经济特性、产业结构相符合,能够推动金融要素向农业农村倾斜的差异化监管政策体系仍未形成。

东长军:受地域条件限制,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呈现网点分散、产品与服务单一等特点,很多乡镇只有最基本的存、贷、汇业务。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市场不健全,能够提供融资的渠道较少。金融机构新业务开发不足、发展迟缓,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普惠金融的主要供给主体,难以针对不断变化的新兴金融服务需求作出快速、有效的反应,导致整个金融体系向新兴产业渗透的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性。

黄荣彪:金融特性与农村经济特性不匹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金融供给结构不合理,金融机构抓大放小的特征比较明显,农业的弱质性导致金融机构不愿贷、不敢贷,农村金融供给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二是农村金融供给效率不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弱,农户抵质押物少,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贷款贵”问题较为突出,金融供给难以有效匹配。三是农村财政金融合力还有待加强,仅仅依靠政府和财政的投入机制远远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的资金需要。

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保党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过程的领导,把贯彻执行好中央决策部署、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摆在优先位置。二是落实金融引导政策和财政扶持政策,引导和扶持金融机构深入农村地区布点、发展业务,将资金更多地支持“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等。三是积极推进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快农村金融服务信息化、电子化发展,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现代化。四是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健康发展,重点把握好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关,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高利贷等违法行为。

多举措提升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质与效

中国经济时报:展望“十四五”,如何进一步发挥农村金融机构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与地方发展实现共生共赢?

金文成:发挥农村金融机构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更好满足“三农”改革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农村产品和服务,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要面向“三农”创新金融体系。细分农贷市场,以务农、支农、促农、助农、富农为目标,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鼓励和支持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机构,鼓励发展村镇银行。规范和引导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使民间金融成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

二是要面向“三农”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产品,通过细分农村客户市场,对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目标客户进行分类分层,推出具有针对性、差异化的信贷产品,开发农户贷、涉农商户贷、涉农小微企业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龙头企业贷,满足农村不同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增强信贷产品的适配能力。

三是要面向“三农”创新金融服务。健全和完善与县域各类经济主体经营特点相适应的金融服务方式,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开辟农村金融服务绿色通道,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鼓励涉农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三农”“绿色”的积极性,为不同经济群体和经济层次,不同产业和领域的市场主体提供差异化、特色化金融服务。完善担保服务,扩大涉农担保品范围,稳步发展“两权”抵押、大型农机抵押、仓单保单质押、生产托管贷、产销合同贷等,让农民贷得到、贷得起。

四是要面向“三农”创新金融模式。探索“政策性金融资金+财政资金”的有效实现形式,鼓励各地按照合规合法方式合力创新支农方式和渠道,创新利用“土地两项指标”收益支持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探索推广农业产业链、供应链融资模式,扩大“银政担”“银政保”等多方联合增信风险补偿机制,盘活农村存量资源,探索绿色权益担保与指标交易收益支持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推动扶贫信贷模式由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向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转变。

五是要面向“三农”创新金融监管政策。完善农村金融法律体系。构建农村金融法律保障体系,保障农村普惠金融市场规范发展。完善监管政策,在风险监管、准备金、利润等方面出台差别化政策,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金融贷款投放,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扶贫再贷款对“三农”和贫困地区信贷投放的导向作用。

陈中宁:“十四五”时期,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农村金融机构要明确自身定位,回归服务本源,打好“四张牌”,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对多样化金融的需求。

打好“治理”牌,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动力。农商行要优化股权结构,积极引进关心支持“三农”发展的优质股东,以法人治理机制为抓手,推动农商行坚定服务“三农”的战略目标,制定以服务“三农”为重点的发展战略,把服务“三农”的质量、效益和效率放在首位,摒弃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的扩张式发展,同时要加强自身内控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风险报告机制及责任追究机制,构建成熟的符合农村金融机构特点、科学高效的制度执行体系。

打好“服务”牌,扩大乡村振兴的有效供给。在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网络布局,积极推进网点金融服务升级,实行网格化服务,划分网点服务“责任田”,提升支农薄弱地区服务覆盖面和服务功能,打通普惠金融服务的“最后一米”。全力满足每个农户的金融需求,大力推动信用村、信用户建设,做到农商行在当地“户户有账户、户户有信用、户户有授信、户户有理财、户户有服务”的态势。灵活利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增加低成本资金来源,尽可能为“三农”和小微企业减费让利,降低不必要的融资成本。加大小贷、微贷、信用贷推广力度,使其成为服务“三农”的主渠道。

打好“产品”牌,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真需求。一方面针对产业兴旺的需求,开发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共享农庄、创意农业等为授信主体的信贷产品,发展有韧性的产业链金融;与农业部门、保险、期货公司探索合作模式,形成“合作社+银行+保险+期货公司”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探索开发农业产、供、销、管等全流程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支持一批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

打好“科技”牌,激发服务乡村振兴新动能。利用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可承担性,使得农民、贫困人群、老年人及时获得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农产品电商平台,打造农产品多元化销售渠道,支持“三农”发展;利用金融科技提升风控能力,提高信用贷款投放力度,解决农企、农户担保品不足贷款难问题;利用云计算等技术积极探索多场景服务,构建便民金融服务生态圈,优化金融服务质效。

黄荣彪:要切实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全力支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又好又快发展。要厚植共生共赢理念,地方党委、政府要主动服务农村金融机构,建立起“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事业共赢”的良好机制,促进政银感情融在一起、责任融在一起、工作融在一起。农村金融机构要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职责,坚定做地方建设的支持者、参与者、推动者,建设成为有温度的百姓银行。要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携手打造便利的融资环境、守信的社会环境、高效的服务环境。

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将向何处去

中国经济时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将向何处去?

陈中宁:应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和市场化方向,从体制机制上保证落实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守住风险和支农两个底线。一是坚守主业主责。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作为中小银行要注重业务本地化,下沉服务重点,推动普惠金融,全力以赴支持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二是不断完善治理机制。按市场化原则培育合格股东,推动基层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通过不断充实资本、完善法人治理等措施成为真正的现代农村金融机构。三是激发自身发展活力。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以及政策导向下逐步构建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必须要最大限度激发自身的活力和创造力,在内部管理、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和服务成效方面取得新突破,通过自我革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结合农村商业银行在支农支小和为地方经济服务方面作出的贡献,地方政府在重点项目和财政资金运用等方面给予业务支持,监管部门在监管政策上给予一定程度的扶持和倾斜,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银行的独立法人灵活优势,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财产的确权、评估以及流转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东长军:农村商业银行能否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直接影响“三农”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农村商业银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市场规律把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一个产业加以规划和发展,发展目标应该是产业主体目标利润化、金融业务多元化、产业运作市场化、产业管理法治化、产业技术现代化。

农村信用社在推动我国普惠金融工作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样一个遍布城乡、在全国有两千多家法人机构、资产规模30多万亿元的庞大而又特殊的金融体系,在改革发展的问题上应该引起行业内的高度重视,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是一个艰难推进、悬而未决的问题。期待针对农村信用社改革作出更完备的顶层设计,要下更大的决心、有更大的魄力去推动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因为只有消除体制机制的束缚,用科学有效的机制释放活力,才能让农村信用社实现良性、合规发展,进而才能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