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和组织创新,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大力实施粮食综合产能提升、农民增收致富提升、特色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村重点改革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提升“七个提升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好局起好步。
一、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一)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严格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500万亩、产量保持在240亿斤以上。统筹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和优质粮食工程。开展小麦—玉米吨粮田、高产田试验示范,持续推广玉米增密度、小麦宽幅沟播集成技术模式,配套实施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一喷多促”等措施。加快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粮食规模化经营。加大对30个粮食主产县、20个粮食保障县的奖励支持力度,探索开展小麦、水稻、玉米完全成本保险试点,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严防“割青毁粮”。
(二)加快扩种大豆油料。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支持陕南浅山丘陵区推广马铃薯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渭北陕北春玉米区试点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推广果树幼园套种大豆,探索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将大豆保险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保费补贴范畴。开发利用冬闲田、台塬地扩大冬油菜播种面积。因地制宜发展花生、油葵等油料作物。提升改造核桃、花椒等木本粮油低产低效林。扩大油茶栽植规模,推广“油茶+”复合套种间作模式。积极推进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
(三)保障“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严格“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推进城市近郊保供基地建设,增强西安等大中城市蔬菜生产供应能力。强化生猪产能调控,确保能繁母猪存栏量保持在84万头左右。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持续扩大肉牛肉羊、奶畜、家禽等生产。建设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发展优势特色瓜果,丰富“菜篮子”产品。
(四)推进食物供给多元化。树立大食物观,构建符合陕西实际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壮大食用菌、林下经济等产业,认定一批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优质牧草基地,支持牛羊养殖重点县实施粮改饲、高产优质苜蓿项目,推进秸秆养畜。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冷流水养殖和设施渔业,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全面实施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强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管理。
(五)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能力。加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强化储备和购销领域监管。完善粮食收储加工配套设施,做好重要民生商品生产、采购、储运,稳定市场价格。持续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
二、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六)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严格管控现有耕地,带位置、带图斑下达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逐级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确保4327.56万亩耕地保护任务不减少,划定的3379.4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用于粮食生产。推进耕地保护“田长制”,强化耕地保护激励措施。鼓励引导平原地区逐步退林还粮、退果还粮,恢复耕地属性。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和补充耕地验收评定,落实“县级初审、市级审核、省级复核”要求,确保补充耕地数量真实、质量可靠。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利用优先序,严格管控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落实好耕地进出平衡制度。建立耕地动态监测预警平台,强化重点地区动态监测。扎实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
(七)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分类新建改造230万亩高标准农田,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64万亩。任务到县、自上而下编制项目方案,统分结合组织项目实施。鼓励推行政企合作、国企代建模式,整区域推进、集中连片建设,加强建后管护责任落实。打造一批高标准农田示范引领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畅通新增耕地、产能“两项指标”交易渠道,拓宽投入渠道,提高建设标准。持续推进黄河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盐碱地等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试点。
(八)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加强未耕种耕地改造利用。拓宽复耕投入,提高复种指数,调动农民和经营主体积极性。建立完善信息技术监测平台,强化基层“村户一体”耕地网格化监管。健全撂荒地治理长效机制,推行自主整治、流转合作、社会托管、集体兜底。加快撂荒地宜机化改造,推动撂荒地统筹利用。
(九)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扎实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宝鸡峡、泾惠渠、东雷抽黄等18处大中型灌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实施一批中小型水库及引调水、抗旱备用水源等工程建设。开展新一轮超采区划定与治理,逐步实现超采区地下水位控制在合理区间。推进黄河流域农业深度节水控水,支持榆林、延安等市县发展高效节水旱作农业。强化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御,加快实施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和小型水库安全监测。持续深化大中型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十)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研究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分区域、分灾种开展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加强农村旱涝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和农业生产防灾救灾保障,强化风险防控和监测预警。加强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常态化防控,持续推进人兽共患病防控。实施“青松抢救”工程,加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推进森林草原重点火险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三、加强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十一)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杨凌示范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44个省级产业技术体系作用,聚焦11项省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突出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推动秦创原农业板块建设,支持杨凌建设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深入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加大农业科技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完善农业科技领域稳定支持机制。
(十二)全面推进种业振兴。深入实施种业振兴“五大行动”。完成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持续实施“两链”融合育种专项,提升粮油作物、重要农产品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杨凌种业创新平台作用,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种业企业组建攻关联盟,加快培育抗逆高产小麦、玉米品种和高含油量油菜品种。实施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畜禽种业提升工程重点项目。加快“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十三)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深入推进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科学利用陕北长城沿线地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山地,集成推广滴喷灌、集雨窖、膜覆盖等节水技术应用,发展大漠和山地设施农业。挖掘农村未耕种地、可开发空闲地、废弃地发展设施农业。推广“三改一提”技术,开展集中连片老旧设施蔬菜基地标准化、宜机化改造。加大粮食烘干、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力度。支持奶牛、肉牛规模化养殖场改造升级,提高节水养殖、粪污利用等设施装备水平。推进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调整完善设施农业装备购置补贴范围,逐步扩大设施农业保险覆盖面。
(十四)推广应用新型适用农机。深化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分片区建设农机装备试验先导区。开展丘陵山地宜机化改造试点,鼓励适用中小型农机具研发应用。加快苹果等特色产业装备集成示范。推